作者:释宝唱 年代:南朝梁代 □解读:韩焕忠
南朝梁代高僧释宝唱所撰《比丘尼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丘尼传。
释宝唱,俗姓岑氏,吴郡(即今苏州)人,生于宋废帝永光元年(465),卒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宝唱早年丧母,以耕种几亩薄田、为人抄书为生,18岁时依高僧释僧祐出家,在学习佛教经律的同时,又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学习经史、《庄子》、《周易》等典籍。30岁时父亲亡故,他在处理完丧事后,外出听讲经论五年,值齐末之乱,遂避往闽越,至梁武帝天监四年(502)始还建康,被任命为新安寺主,自此奉诏参与或主持了许多佛教经典的整理与编纂。在宝唱为数众多的撰述中,以《比丘尼传》最为著名,该书始于东晋穆帝升平年间(357-361)入灭的竹林寺净捡尼,终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圆寂的山阴招明寺释法宣尼,记述了晋、宋、齐、梁四代一百五六十年间六十五位比丘尼的生平事迹。
《比丘尼传》揭示了古代妇女出家为尼的原因。汉末以来,干戈扰攘,杌陧不安,民众生活困窘,在这种情况下,妇女遭受的困苦尤为严重。如竹林寺净捡尼虽出身官宦之家,但因“早寡家贫”,不得不“常为贵游子女教授琴书”,后来她“闻法信乐”,出家为尼。司州令宗尼“家遇丧乱,为虏所驱”,在佛教信念的支持之下,她历尽艰辛,逃归故里,抱着虔敬的感恩之心出家为尼。古代妇女在婚姻上毫无自由可言,为了逃避不幸的婚姻,有些妇女选择了出家为尼。如延兴寺僧基尼为了反对母亲安排的婚姻,“即便绝粮,水浆不下”,以生命为赌注,最终才获得出家为尼的机缘。弘农北岳妙相尼十五岁时嫁给太子舍人北地皇甫达为妻,“达居丧失礼,相恶之,告求离绝,因请出家”,由此摆脱了情感不和的婚姻。有些妇女受家族世代奉佛氛围的感染,最终走上了出家为尼的人生道路。如永安寺僧端尼“门世奉佛,姊妹笃信”,于是她自幼“誓愿出家,不当聘彩”。崇圣寺僧敬尼父母奉事佛教,她尚在母胎时就被父母指腹许诺出家。可以说,尼寺为这些出家的女性提供了必要的生活保障。
《比丘尼传》展现了中国古代比丘尼的真实修行。中土盛行大乘佛教,佛教徒奉行菩萨道,古代的比丘尼们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中都有非常卓越的表现。如司州令宗尼看到,“百姓遇疾,贫困者众,宗倾资赈给,告乞人间,不避阻远,随宜瞻恤,蒙赖甚多,忍饥勤苦,形容枯悴”,广行布施,为缓解民众的贫困不遗余力。景福寺慧果尼“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毘尼,戒行清白,道俗钦羡,风誉远闻”,以持戒严格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华严寺妙智尼不仅“执持禁戒,如护明珠”,而且“心勤忍辱,与物无忤,虽有毁恼,必以和颜”,体现了出家人的宽广胸怀。法音寺净珪尼“遗身忘味,常自枯槁,其精进总持,为世法则”,在修行中体现了长久坚持不懈的毅力。广陵僧果尼“戒行坚明,禅观清白,每至入定,辄移昏晓,绵神净境,形若枯木”,足见其禅定功深。普贤寺净晖尼“精思研求,究大乘之奥,十腊之后,便为宗匠”,其精通佛法,智慧超群,甚至令当世帝王动容。古代妇女地位低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出家学道为她们接受教育、展现才能提供了机遇。
《比丘尼传》对于当时儒道佛三教的关系也有所反映。西汉以降,儒学渐成官学,汉末以来虽因军阀混战与玄学的兴起、佛道教的盛行而有所衰落,但仍是推行国家政令的观念依据,维系社会风俗的思想基础,佛教界由此形成了一种依附儒家而排斥道教的倾向。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这种复杂关系在比丘尼的修行和生活中也有体现。如梁郡筑戈村寺释慧木尼,“木母老病,口内无齿,木嚼脯饴母,为口不净,不受大戒,白衣精勤,忏悔自业。”为了孝养自己的母亲,一个出家人放弃了受具足戒的机会,宁愿以白衣身份精进修行,显然这是佛教戒律对儒家孝道适应和妥协的结果。该书提到,东晋司州太守杜霸由于笃信道教,就下令考核辖区内的僧尼,淘汰其中的不合格者,实则为寻机迫害佛教。当地出家僧尼,特别是年纪较轻的,都躲藏起来,只有司州西寺的智贤尼接受了考核。在当众面试无法难倒这位比丘尼的情况下,“霸密挟邪心,逼贤独住。贤识其意,誓不毁戒法,不苟存身命,抗言拒之。霸怒,以刀斫贤二十余疮,闷绝躄地,霸去乃甦。”宝唱叙述此事是为了证明智贤尼出家修道的坚贞不屈,我们于此却可以看出佛道二教斗争的激烈和残酷。
《比丘尼传》撰成后,历代大藏经皆有收录,常见的有《碛砂藏》《普慧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乾隆藏》《频伽藏》《大正藏》以及《中华大藏经》等藏经本。此外,金陵刻经处有单行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了《比丘尼传校注》。
原著:《比丘尼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