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明代吴宽东庄园林景境图考
郭明友( 吴文化网站.2017/07/15 )
[提要] 明代吴宽的宅园东庄名冠当世,沈周《东庄图》册页是研究这一名园现存最重要的图像资料。学术界对此册页的作画时间、艺术价值,已有了比较多的研究,对于图册中园林景境的真实性、生态性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情感,仍然缺少研究。结合相关文字文献,考证图册中的园林景境,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一代名园,更完整地理解当时文人园林的审美思想。
[标签] 明代园林;东庄图;景境

 

1.东庄、《东庄图》及相关文献

   吴宽(1435-1504),字原博,长州县人,号匏庵,谥号文定,著名散文家、书法家,明代吴门书派奠基人,时人嘉许其为吴中文士第一人。吴宽宅园位于苏州古城东侧,在今苏州大学本部校园之内,园名东庄。时人刘大夏《东庄诗》说:“吴下园林赛洛阳,百年今独见东庄。”[1]当时苏州园林领先全国,东庄名冠吴中,也就成了当世海内园林之冠。

  沈周(1427-1509),字启南,时称石田先生,年长吴宽8岁,是明代吴门画派开山大师之一,位居“明四家”之首;世代隐居于苏州北郊的相城,人称相城翁,以德高望重位列《明史·隐逸列传》之首。王世贞说:“白石翁(沈周)平生石交独吴文定公。”[2]二人毕生知交,沈周先后为吴宽赠绘了许多画作,其中仅为其宅园东庄就可能画了三到四组册页。

  其一、其二皆见于张丑《清河书画舫》的著录:“文休承(文徵明之次子文嘉)藏启南翁《东庄图册》,凡十三景,按题为吴孟融作……今在琅琊王氏。其别卷《东庄杂咏图》本,今在予家。”[3]吴孟融是吴宽的父亲,卒于成化十一年(1475)。陈正宏先生在《沈周年谱》中考证,沈周曾在成化十年(1474)“访吴宽父融于东庄”。[4]十三景册页题为吴孟融作,作画时间应在1475年以前,杂咏图不详。其三是《壮陶阁书画录》著录的“石田先生东庄十二景,作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秋月。”[5]72是年吴宽与沈周皆已垂垂老矣,当为沈周晚年之作,久已不见传世,今不得其详。其四就是传世的《东庄图》册页,据董其昌等人跋文可知,原为二十四帧,流传中遗失了三帧以及沈周本人的跋记,也有人推测这可能就是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所说的家藏本《东庄杂咏图》。画册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是后世研究吴宽东庄园林景境最重要的图像资料。

  关于东庄的文字文献有很多,既有吴宽《家藏集》中的很多诗文,也有朋友游园观图期间的唱和,其中李东阳于成化乙未(1475)年撰写的《东庄记》尤为重要。明人陈暐和钱谷分别在《吴中金石新编》(卷七)和《吴都文粹续集》(卷十七)中,都收录了此文,内容仅有个别文字差异,当是来源相同而誊录时有笔误所致。李东阳本人的《怀麓堂集》(卷三十)也收录了此文,在园景的记述上与陈暐和钱谷所录文本有几处差异。除了这些原始文献,今东南大学顾凯老师的专著《明代江南园林研究》、北京林业大学黄晓老师的著作《不朽的林泉》、本人拙著《明代苏州园林史》,以及一些期刊论文、研究生论文等等,也对此园和图册有一些比较集中的探讨。

 

2.园林景境图考

2.1.景境的意涵

  景境是指园林实景与情感理想交融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境界,其中“景”是园林审美的物质基础,“境”是情感理想融渗于实景后形成情景交融的整体审美效果。[6]总体而言,学术界对于这组《东庄图》册页的手法和技巧、作画时间、园林位置以及图册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地位等,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研究,对于图册中园林景境的真实性、生态性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情感,相关研究仍然较少。

2.2.《东庄图》园景的写实性

  从唐代王维开创文人禅意山水图画时起,中国山水画就确立了长于抒情写意的基本色调,后世品读历代名家山水画也常常习惯性地淡化了对图画内容真实性的分析,着重研究画面的墨色、线条、构图等技法和画意。实际上,古代许多园林山水画的写实性很强,是后人以图考园的重要文献。传世的沈周《东庄图》就是这样的园景写实册页(见附图:沈周《东庄图》册页)。[7]

 第一,画作内容真实客观

   《东庄记》说:“苏之地多水,葑门之内吴翁之东庄在焉。菱濠汇其东,西溪带其西。两港旁逹,皆可舟而至也。”[8]从总体上看,现存《东庄图》二十一景中有十七帧水景,准确地再现了园林造景的基本风貌与核心元素。此外,图册中园景依序分别为《东城》、《菱壕》、《西溪》、《南港》、《北港》、《稻畦》、《果林》、《振衣冈》、《鹤洞》、《艇子浜》、《麦山》、《竹田》、《折桂桥》、《续古堂》、《拙修庵》、《耕息轩》、《曲池》、《朱樱径》、《桑洲》、《全真馆》、《知乐亭》,这与李东阳《怀麓堂集》中园记的描述顺序和园林造景的先后顺序基本一致。

    从局部来看,图册中所绘的建筑、水体水景等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基本符合实景的比例尺度。这里曾经是五代吴越国钱王璙之子钱文奉的园林,《九国志》称之为“东墅”,钱文奉曾“营之三十年,间极园池之赏。奇卉异木及其身见皆成合抱,又累土为山,亦成岩谷。晚年经度不已,每燕集其间”。[9]图册中的《振衣冈》、《麦山》、《鹤洞》三帧都绘有园林中的假山,这里并没有采用传统写意山水画的手法来突显山势的高大和险峻,对照图画中的房屋和树木来看,山体仅有两房或两树之高,约合今制的二十米。另外,尽管水是园林造景的主要元素之一,但是图册并没有采用传统山水画的抒情手法,把水景处理得浩渺远大,而是老老实实描绘了涓涓的细流、蜿蜒的河道、稀疏的莲藕、歇息的小舟,朴素地再现了园林真实的风景和生活气息。此外,画作中的假山、城墙、堂、庵、馆、亭、桥、路等,也都呈现出多再现、少写意的真实气息。

从细节上看,图册中的春麦、春桑、夏荷、夏樱、秋菱、秋桂、秋禾等,不仅全面地呈现了园景的构成,而且紧密地结合了季相变化,真实完整地反映了园景的生活功能与核心特色。《耕息轩》图特意画出门外墙边挂着的蓑衣、墙脚闲置的锄头和耙子,以突显冬季“耕息”之意;《续古堂》是家族的祠堂,则采用了中正对称视角来表现环境的庄重和肃穆;《拙修庵》用炉灶、铜盆和几只陶罐,来表现吴宣(吴宽弟,号拙修)的日常修道生活。此外,画中建筑物简单的形制和朴素的材料,也与诸多文字文献的描述完全一致。

第二,作画目的真实具体

   尽管沈周学画师法“元四家”,但是,与倪云林园林画的逸笔草草、以意作绘相较,沈周的园林山水画以写实见长。吴宽说:“吴中多湖山之胜,予数与沈君启南往游其间,尤胜处辄有诗纪之,然不若启南纪之于画之似也。”[10]466可见,吴宽对沈周所绘故乡山水画的写实性特色尤为看重。吴宽从成化八年(1472年,37岁)状元及第,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70岁)尽瘁于礼部尚书任上,其间仅在成化十一年(1475)和弘治八年(1496),分别因丁忧父丧和继母丧而重回故里,思乡之情真实深切。吴宽曾有书画跋记说:“石田寄此卷来京师,遂忘尘埃之苦。江南风景常在梦寐,不知何日能与石田亲履此景也。”[5]58可见,观览沈周图绘的故乡山水,是吴宽排解乡思的重要方式。成化十五年(1479),吴宽除服赴京,沈周不仅送行至无锡,还赠绘长卷《送吴文定公行图》并题诗:“赠君耻无紫玉玦,赠君更无黄金锤。为君十日画一山,为君五日画一水。”[11]沈周曾多次来游东庄,并止宿于庄园之内,对园景非常熟悉,他所赠绘的这些故乡故园山水画也非一时冲动之作,而是在以画寄托离情、安慰好友。因此,这组《东庄图》不仅是身临其境之作,也有帮助吴宽画游故园、聊慰乡思之情的确切目的。

第三,以写实为主的虚实关系

   传统山水画亦如山水诗,为了获得更大艺术境界就必须要有想出天外的虚笔,虚实相生是最基本的原则;《东庄图》册页虽然画面中的景境非常疏朗开阔,却始终坚持了以写实为主来处理虚实关系的原则。仔细玩味图册,其中的虚笔大约只有《振衣冈》《全真馆》和《竹田》中的远山、折桂桥旁的行人、《耕息轩》里的书生、《知乐亭》中的游鱼等几处细节。有人认为站在东庄假山振衣冈上向东看不到远山,《振衣冈》图中的远山是在表达登高凌风的凭虚之感,实际上,明代中期以前苏州城内很少有两层高的建筑,在振衣冈上借景城外西北虎丘和西南远山很容易实现的,虽然方向有偏差,远山却是实际存在的。图册中其他几处人物虽然不是绘画时的实况,但是,这既可能是沈周在游园时的某个瞬间所见记忆,也寄托了他对好友的深切思念。因此,图册中几处所谓虚笔也都是园林生活中的真实内容。

 

3.《东庄图》园林造景的生态性

   在弄清《东庄图》册页中园景的写实性后,分析园林造景的生态性就有客观的依据,图册清晰地再现了当时文人园林造景的生态特色。

   首先,原真的生产景观是东庄设计造景的鲜明特征。耕读持家、自给自足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普遍的生活方式。隋唐以降,文人城市宅园逐渐成为园林艺术的主流,这些城市园林不仅要满足文人的居游功能,还必须满足园主对米粟、果蔬、桑蚕、茶药等之类生活物资的需求,因此,生产性景观曾经长期是中国文人园林的基本特征;这种自给自足的园林生产长期保持着高度绿色生态的耕作模式。纵观中国园林史,从唐宋到元明,白居易的洛阳履道坊宅园、司马光的洛阳独乐园、朱长文的苏州乐圃等等莫不如此。因此,沈周《东庄图》中的生产性造景不仅展现了东庄园景的生态风貌,也描绘出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一个普遍特性。细读画卷,《菱壕》的水上长满了菱角;《稻畦》中的秋禾已经籽粒饱满;《果林》中的树梢正硕果累累;《麦山》上的滚滚麦绿正在拔节抽穗;《竹田》不仅是为“种竹医俗”,也可以取竹才、获竹笋,因此图画取名为竹田;《朱樱径》的树梢密布着樱桃红;《桑洲》的女桑正好沃若可采;《耕息轩》门边上闲置着农具……园林到处都用日常生产元素直接入景。不仅如此,园林二十余景中大多都直接用其空间的生产功能来为园景题名,使整座园林展现出浓郁的、原真的生产与生态气息。其他几帧虽然没有用生产活动来题名,画面也清晰地绘写出了相应的生产功能。

   其次,图册完整清晰地再现了园林空间环境的生态体系。从文献中看,“元季逮于国初,邻之死徙者什八九”,[8]朱元璋军队围攻苏州张士诚时葑门沦陷和屠城之灾,导致这里成为一片近乎荒芜的城市隙地。吴宽之父吴孟融携子(吴宽的弟弟吴宣)“岁拓时葺,谨其封浚,课其耕艺,而时作息焉”,[8]先后经营多年,终于完成了庄园的复兴。从图册中看,东庄对于园林场地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而是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场地自然的生态机理。

   南港、北港的小河曲折潆洄,天然可爱;西溪的河道自然分合,水面生机勃勃;菱濠浅水漫坡,荷花零星散布,驳岸未加任何修饰处理。园林内各种种植生产也都是因地制宜而为,不做区块规划处理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没有行列的树木,弯弯曲曲的田埂,本土化的种植等等,组合构成了令人神往的大美生境体系。

   第三,图册中的园林建筑也具有浓郁的生态特性。吴宽诗《闻原辉弟东庄种树结屋二首》说:“结庐不必如城市,只学田家白板扉。”[10]12吴宽诗歌所言的建筑原则在二十一帧图景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东城》《西溪》《南港》《振衣冈》《艇子浜》《麦山》《竹田》《折桂桥》《续古堂》《拙修庵》《耕息轩》《知乐亭》《全真馆》等十三帧中绘有房屋建筑,所有建筑中竟然没有一处楼阁,也没有一栋高大华丽的构筑,都是一些穿斗梁架的简朴民居,土墙篱院、体量较小、形制简单、用材平实,稀稀疏疏地掩映于茂林修竹之内。此外,册页中还图绘了园内的四处桥梁,也都是立桩横板结构的平桥,人行则铺装、舟至则拆卸,投射出自然朴拙的生态气息。

   在过去几十年里,“生态设计”成为美欧LA学人在国际学术交流场中最常用的核心词汇和理念,有人甚至据此认为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充满假山和人工水系,不具有原真的生态性。实际上,这并非历史真相,中国传统园林生态设计具有悠久的历史、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4.《东庄图》园景的情怀与意境

   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文绘画艺术皆长于抒情,尤其擅长于借景抒情,以至于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在为吴宽精心绘制的这组《东庄图》中,沈周也寄托了丰富真挚的情怀。

   首先,园林图册整体画风恬静祥和、淡泊从容,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纯正的社会风气,也折射出园林主人与绘画者超然洒脱的心态。尽管有明一代国运跌宕起伏,既无唐朝那样持久的盛世,也无两宋的极尽繁华,但是宣德至成化年间的约半个世纪,却是江南一带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宣德皇帝朱瞻基励精图治十年,“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12]在地方上,巡抚周忱、知府况钟经过不懈争取,不但大大地减免了江南尤其是苏淞一带的田赋,清理了分摊在百姓头上的陈年旧账,使众多逃赋的流民得以回乡安居乐业,而且积极推行善政、兴利除弊,为吴地重新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此间苏州还有一大批以杜琼、刘珏、夏昶、沈周、韩雍、吴宽等为代表的雅正仁厚的文人。时人王锜的《寓圃杂记》中有“吴中近年之盛”一节,说:“(成化间)凡上供锦绮、文具、花果、珍馐奇异之物,岁有所增。若刻丝、累漆之属,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至于人才辈出,尤为冠绝。作者专尚古文,书必篆隶,骎骎两汉之域,下逮唐宋未之或先。此固气运使然,实由朝廷休养生息之恩也。人生见此,亦可幸哉!”[13]《东庄图》册页中园林风景冲淡清雅的意境,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江南淳朴的社会风气。

   其次,图册寄托了当时文人耕读持家、安隐自处的园林生活理想。从元代到明初,安隐曾经是最受江南文人追慕的人生理想。吴宽在《闻原辉弟东庄种树结屋二首》诗中说:“折桂桥边旧隐居,近闻种树绕茆庐。如今预喜休官日,树底清风好看书。”[10]12后来,吴宽得知侄子吴奕为自己退休归隐,在“振衣冈”和“桑州”分别增修两个亭子,写诗说:“尔父西庵扁拙修,当年种树带平畴。近闻肯构为吾计,有待归休与客游。”[10]217从这些诗歌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东庄园林造景具有浓厚的思慕归隐的人生理想。当时,在苏州城内外,韩雍的葑溪草堂与东庄毗邻,据丘浚《葑溪草堂记》载:草堂以方池养鱼,兼种莲藕;各种果树如桃、李、杏、柑橘、樱桃、枇杷、银杏、石榴、宣梨、胡桃、柿、桑、枣、槐数百株,而“若异卉珍木,古人好奇而贪得者,不植焉”;“余则皆蔬畦也。物性不同,随时发生,取之可以供时祀,给家用”,造园目的也是“盖豫以为退休归宿之地也。”[14]58钱孟浒是当时著名画家,其园林晚圃在苏州城内,主人“逍遥野服,讴吟懙懙以自适。及夫秋霜既肃,则向之脆者,坚而好华者,敛而实。橙黄橘绿,畦蔬溪荇,高者可采,下者可拾,孟浒则邀朋速客,觞咏其间,谈笑竟日,其乐陶陶。”[14]60徐季清在城外湖边有园林叫先春堂,徐有贞《先春堂记》说:“田园足以自养,琴书足以自娱,有安闲之适,无忧虞之事,于是乎逍遥徜徉乎山水之间,以穷天下之乐事,其幸多矣。”[15]结合相关文献可知,《东庄图》中自然朴素的园林风光,丰富强大的生产功能,逍遥自处的生活场景,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时文人普遍崇尚的生活状态与人生理想。

   第三,《东庄图》册页中的园景朴素自然、疏朗清雅,无矫情、不造作,画面之中融汇了对园林主人高尚仁厚的道德情操的赞美。李东阳《东庄记》说:“翁(吴宽父)又遵道畏法,虽处富贵,泊然与韦布者类”;“吾又闻翁积而能散,衣寒食饿,汲汲若不暇。则兹庄也,宁直以自乐为燕游而已。令修撰君科甲重朝廷,文章望天下,爱民忧国,恒存乎心而见乎眉睫,则推翁之心以达之天下,又岂直足以保其私业、为兹庄山水之重而已邪?”[8]可见,东庄被时人推重为“百年第一”,不仅是因为园林风景优美,更是因为主人厚德载物的人格品望。沈周在《东庄》诗中说:“东庄水木有清晖,地静人闲与世违。瓜圃熟时供路渇,稻畦收后问邻饥。”[7]以诗歌来对照图册可以看出,沈周对吴宽父子淳厚品德的嘉许,以及对好友的深深思念之情,都深深地融汇到图册画境之内

 

结论

   沈周《东庄图》不仅是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瑰宝,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也是考证古代名园的珍贵资料。通过深入分析可知,图册不仅全面地绘写了园林自然优美的风景,鲜明生动地再现了园林造景的生态特征,也寄托了丰富的情怀和深厚的情谊,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景境。此外,图册还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人园林审美的一个独特原则,即:园林景境水平的高下与园林主人的道德品望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53).

[2]林莽.明清小品文解读[M].合肥:黄山书社,2007(47).

[3]高居翰,黄晓,刘珊珊.不朽的林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305).

[4]陈正宏.沈周年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95).

[5]庞鸥.中国画溯源与流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2).

[6]郭明友.论景境:关于中国园林审美理论元概念的思考[J].文艺争鸣,2014(9):195-198.

[7]董寿琪.苏州园林山水画选[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22-43).

[8]周寅宾,钱振民(校点).李东阳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8(506).

[9]范成大.吴郡志(陆振从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91).

[10]吴宽.家藏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66).

[11]阮荣春.沈周[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46).

[12]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5).

[13]王锜.寓圃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42页).

[14]王稼句.苏州园林历代文钞[M].上海三联书店,2008(58).

[15]徐有贞.武功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95).

 

作者简介:郭明友/1972年生/男/安徽蚌埠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通信地址:215123苏州市仁爱路199号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Email:5065223@sina.com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的环境美育功能设计及其现代价值研究”(2015SJB521)。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