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为啥不说“买南北” 出自昆山的几个掌故
陈益( 苏州新闻网.2017/11/13 )
[标签] 苏州文化

为什么我们常常说“买东西”而不是说“买南北”?“东西”一词,看似普通,却也是有来历的。追根溯源,跟清代昆山人龚炜有关。

龚炜,字巢林,生活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他年过四十仍屡试不第,身体也常常有病,于是在故乡昆山“舌耕笔畦”。给后人留下的珍贵财富之一是《巢林笔谈》。这部笔记,是他四十余年的积累。

在《巢林笔谈》中,他引用了明代宰相周延儒回答皇帝朱由检这个问题时的说法:古人一致认为,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假如半夜有人敲门,讨要水和火,没有不给的,也不用到市场上去购买;而东方木、西方金则不同,要想成交,必须去市场以质论价。崇祯皇帝听了,颇为满意。但是龚炜认为,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点牵强。“东西”的说法其实起源于东汉,那时候的都市之盛,在东西两京。老百姓说买东、买西——凡是提及买卖的,不是东就是西。沿用的时间长了,人们便以“东西”作为货物的指代了。

苏州自建城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随着时间的演进和各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苏州曾经几度易名,别名有姑苏、吴都、吴中、吴郡、东吴、平江等等,而一般认为,“中吴”作为旧苏州府的别称,是从昆山人龚明之作《中吴纪闻》开始的。他的这部笔记,记录的就是苏州一带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人物言行以及社会状况。从唐贞元初年,至大和八年(834年),整整半个世纪中,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先后出任苏州刺史。三位太守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在苏州时,他们以诗书娱人,山水招友,翰墨风雅,传扬天下。所以,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说:“姑苏自刘、白、韦为太守时,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

在民间,人们往往把饱读诗书的人,称之为“有脚书橱”,也是从龚明之开始的。他在《中吴纪闻》中举了自己叔祖程信民的例子,说他自幼怎样在读书时攻苦食淡,手不释卷,记问精确,经传子史,无不通贯,所以人们都称之为“有脚书橱”。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

龚明之,字希仲,昆山人。他大约生于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卒于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享年九十二岁。

生活中,有许多贪图小利的人,人们叫作“搨便宜”。明代文学家、昆山人张大复对此做过判析。他在《梅花草堂笔谈》一书中说,世界上最会搨便宜的人,其实是曾经吃亏过的人。为什么呢?会搨便宜的人,门槛非常精,能看清天下一切情形,“精徽透脱,无不照瞭”,然后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下手。“无所不抹杀,无所不便宜”。然而,张大复又借用别人的话说,最讨便宜的,还不如那种没有孔窍的人,“饥食渴饮,夏葛冬绵,胡乱酣酣醉,随地昏昏睡”。这已经失去做人的意义了。

他的话,对于世相的讽刺,一针见血。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