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沈周恨不携书居光福
李嘉球( 苏州日报.2018/01/15 )
[标签] 沈周

       沈周(1427-1509)绘画师法“元四家”,得山樵之力,得大痴之意,得云林之神,得仲圭之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擅长山水,兼工花卉鸟兽,擅用重墨浇色,别有风韵;亦善人物,用笔洗练,形象若活。40岁后拓展大幅,长林巨壑,一气呵成,秀颖劲练,以骨力胜,粗简豪放,气势磅礴,精神四溢,一扫前明画坛陈腐之气,开创“吴门画派”。

  沈周非常喜欢光福的山水、风物,多次寻幽览胜,每次都有画作。据笔者手中资料,他描绘光福题材的画作至少有以下几幅。

  第一幅《耕学斋图》,绘于正统年间。光福乡绅徐衢(字用庄)在古镇杨树头街有座“耕学斋”,正统某年五月初,沈周偕同翰林院修撰张洪(字宗海,常熟人)到光福游览。徐衢在耕学斋里以新茗鲜果、园内竹笋蔬菜、自家酿造的米酒、东崦湖里的鱼虾热情款待,沈周、张洪“醉于堂,金波交错”,当晚住宿耕学斋,第二天“相与游于后圃竹树间,卉木阴翳,鸣声上下,真足畅叙幽情。返而登楼,凝眸之下,则崦水之为冲,诸溪之为带。近而邓尉、玉屏以及穹窿,俨在几席间,秀色可餐;远而灵岩、天平、支硎之属,亦时与云气相出没矣”。傍午时分,他们“信步虎山桥,徘徊久之,而不忍释”。张洪称“吴之胜地不一,予所钟爱者独兹为胜境”,不可无画,沈周于是绘画了《耕学斋图》,张洪“记其事”,写下《耕学斋图记》,“冀耕学后人与此图,永垂不朽”。此画现不见流传。

  第二幅《游西山记》长卷,绘于成化十四年(1478)。是年五月(7月8日至11日),苏州状元、翰林院修撰吴宽应光福徐衢的邀请,携好友、亲家史鉴(字明古)到光福游览,四天时间,舟行水路60里,舆行陆路40里,游遍虎山桥、东崦湖、西崦湖、玉遮山、铜坑山、七宝泉、玄墓山、凤鸣岗、西碛山等山水胜迹,写下诗歌30首。六月辛卯朔,吴宽补写了一篇《游西山记》。

  上年,沈周曾到光福游览,特地拜访徐衢,并写有《寄光福徐山人》,诗云:“复岭重湖皆罨画,虎山桥畔记曾来。兰苕翡翠家家有,卢橘杨梅得复栽。迂径入林藤轿稳,洑流沿涧羽觞回。白头徐稚高情在,深竹衡门候客开。”沈周读了吴宽的《游西山记》,根据自己的游览经历,绘画长卷《游西山记》,设色纸本,纵32.5厘米,横520.5厘米,图画在吴宽纪游诗文前,款识有“特为补图卷首,意仿(黄)子久笔法为之。此亦著家景物,不在工拙论矣”之语。

  第三幅《光福图》卷,绘于弘治十四年(1501)夏六月。图卷以古镇为中心,群山蜿蜒,峰峦连绵,居民屋舍,鳞次栉比,虎山桥畔,晚市繁忙,橘柚万苞,杨梅千树……沈周题诗云:

  群山西奔驻湖尾,通川夹山三十里。川穷水泺开镜光,居民次水屋比比。屋上有山屋下水,开门波光眼如洗。虎山桥畔晚市忙,打鼓渔郎卖鲜鳇。霜前橘柚万苞黄,雨后杨梅千树紫。山围水抱开农桑,乐土风光真画里。三年潢潦我无家,恨不携书亦居此。赞美光福是风光如画的人间乐土,家居阳澄湖边的画家长期受水淹之患,弄得无家可居,因此恨不得携书移居光福。是年冬天,沈周曾冒雪游览光福,写有《雪中登虎山》,诗云:“月色风光知几到,好奇今补雪缘中。急排岩树开高阁,生怕溪山又少年。城郭万家群玉府,塔檐千溜半空泉。香茶美酒殊酬酢,似此登临亦可传。”

  《光福图》卷是沈周的得意之作、传世名作,曾被光福大族徐家收藏,清代画家、金石家徐坚(号絸园)更是对其钟爱有加,随身携带。画家周笠曾在徐坚身边见到此画,仔细鉴赏,曾于乾隆十年(1745)精心临摹此画,题识云:“石田翁《光福图》卷,向藏光福徐氏,为世名物,余从絸园行箧中得睹之,因摹一过,时同客淮阴程氏师意斋。乾隆乙丑(1745)春日也。周笠识。”图卷纵29.5厘米,横340厘米,设色纸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日本昆仑堂藏有沈周的《观物之生蔬果册》,其中一幅是《光福杨梅》图,题诗云:“摘落高林带雨枝,碧烟蒸处紫累累。肉多不走丸微瘦,津略加干味转滋。鸟口夺生鲜恐烂,龙睛藏熟久还宜。珍餮品作杨家腊,报寄须当费我辞。”此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沈周《吴中山居图》《吴山胜概》《姑苏十景册》都画到光福的山水。清朝梁章钜见过沈周的《姑苏十景册》,其中有两幅画的是光福,分别为第五幅的《盘螭山》和第八幅的《光福(山)》。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