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旧时坐起间
王梦沂( 凤凰网.2018/3/14 )
[标签] 苏州往事;苏式生活

五十多年前,一起合住的苏州窦好婆,总把客堂间称作“坐起间”或叫“坐起里”。印象中,窦好婆起床以后,走出东厢房,就在坐起间的藤靠椅里,气喘吁吁地不停咳,坐起间里要响好一阵咳嗽声。早先认为,这“坐起”应写成“坐憩”的,坐憩么,坐在那里休息休息,喝喝茶、聊聊天。后来请教苏州民俗专家,说这“坐起”,就是主客起坐之处——实际是将表示功能的动词,作了名字用。

旧时的坐起间,是家人团聚、会客、宴请、议事和进行礼仪家祭活动的地方,一般都建在宅院的正中间,为整个宅第的中心。按照旧俗,标准的坐起间里应设有长条桌、八仙桌、太师椅等家具,这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一种模式,或者是一户大人家的配置。坐起间中间稍后位置,还应有一堵屏风样子的板壁,上面挂有中堂、对联等物。

苏州人家的坐起间,布局虽大同小异,但在装饰上差异较大。一般平民之家,那长条桌就比较简单,富绅之家的条桌则雕饰精美。条桌上大多会供上神台、香炉、帽筒之类。近代的条桌上则摆放上了自鸣钟,钟的东边摆瓶,西边摆镜,取其谐音为“终生平静”。条桌前是八仙桌,两边配有太师椅各一把,是主人和客人落座之处。坐起间两侧,沿南北向对称摆上椅子和茶几,每侧三椅二几。标准配置是:一张条桌、一张八仙桌、四只茶几、八把太师椅,称为“一堂”家具。苏州人家的坐起间,很注意家具的组合和协调。以前苏州人建造宅门,往往并不显眼,但坐起间里的精髓,才真正是这户人家的“门面”。这大概也是现在的苏州人,喜欢用人文内涵来展现魅力的缘故吧。

到我儿时居住的那进晚清老宅,坐起间早就为几户人家合用了,而且已隔得面目全非。坐起间后侧不知何时砌了一堵斑斑驳驳的砖墙,砖墙一侧是窄窄的木楼梯,通向二楼,踏上去嘎吱作响。坐起间两侧的板壁,也是后来隔出来的,这样又能多住两户人家。在板壁前,倒扣着纱罩、放有碗橱,还挂有菜篮子、饭筲箕等。有不少住房紧一点的人家,灶间和客堂还是一体的,每家都放上煤炉、饭桌、锅盆、调料等,挤作一团,做菜吃饭毫无隐私,家里包点馄饨大家也要尝尝。房屋略为宽舒一点的,像我们,灶屋间和客堂间还能分开,灶屋间里有各家的煤炉,专门烧饭做菜,坐起间里每家一张八仙桌,吃饭打牌、大人针线活、小人做作业,都在此安顿。各家不用餐时,将凳子往八仙桌内塞一塞,勉强还有地方让儿时的我们,在方砖地上玩“打弹子”或“跳房子”等游戏。下雨天还可在两只相邻较远的八仙桌腿上,系上牛皮筋,让女孩子在客堂间里跳一跳。

记得“文革”中有一段时间,父亲和几户人家的大男人,晚上总在坐起间里打牌,输的人脸上贴满了纸条。印象最深的是,每天一早,各家都要经过坐起间,将马桶拎到大门外面去,这时旁边人家就会做作似地捏紧自己的鼻子。

坐起间前,总有一排落地长窗,跨出长窗就是天井了。原本漆得乌油油的长窗,由于长年雨打日晒,裙板早已斑驳陈旧,满是凹凸的木纹,给人一种沧桑之感。唯有透过了长窗木格的阳光,在坐起间里裂缝的方砖地面,投下的花格窗投影,没有变化。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