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网站--首页
     
 
“学龙井”还是“做自己”?直击虎丘山下的一场“碧螺春之辩”!
沈红娣;朱雪芬;高戬;马玉林( 苏报智库.2018/3/30 )
[标签] 苏州茶文化;碧螺春产业发展

是学龙井、普洱那样,壮大产区,提升市场综合影响力,还是专注本土,把碧螺春打造成小而精的“轻奢品”?

时值江南春暖、新茶上市之际,在苏州茶文化的发祥地、清雅幽静的虎丘山下,3月28日上演了一场围绕苏州地产“洞庭山碧螺春”茶的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之辩,激起一串非同凡响的问号与联想。

这场“苏报融媒圆桌思想汇”的首场高峰论坛,主题聚焦“一座城,一味茶——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发展”。由吴中区农业局、东山镇人民政府主办,东山镇农林服务中心、东山碧螺村、东山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共同承办。

论坛邀请了重量级的茶专家、消费者、制茶大师、产业观察家、“茶二代”等共同聚焦洞庭山碧螺春产业现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找准关键点,在互动交流中探索洞庭山碧螺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绿茶产业中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5

6

7

碧螺春早已蜚声海内外,它不仅仅是苏州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更是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让苏州人引以为傲的这杯碧螺春如何更加顺畅地走向市场?怎样才能让粉丝们轻松地喝上碧螺春?传承了精湛技艺的茶农又该如何吆喝他们手里的“宝贝”?围绕这些话题,来自各方的声音与智慧,在一缕茶香中交汇、碰撞——

老苏州:一缕茶香已渗入城市血脉

苏州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谈秋毅,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市民,和大多数苏州人一样,茶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谈秋毅介绍,虎丘与茶的渊源很深,可谓苏州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唐朝,“茶圣”陆羽就在虎丘山上种植茶树,同时他还在虎丘山上挖了一口石井,用井水来煮茶。陆羽在虎丘山上种植的茶树,后来成为著名的“白云茶”。可惜的是,虎丘白云茶在明朝末年逐渐消失了。

“令人欣慰的是,苏州的一脉茶香并没有因为白云茶的消失而中断,到了清朝,苏州的碧螺春又开始誉满天下,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苏州最著名的农产品金字招牌。而虎丘白云茶,也在2004年成功恢复。”

谈秋毅说,苏州人非常爱喝茶,品茶是传统苏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时候,我外公家住娄门附近,那里有一家茶馆,每天早上,茶馆里腾起的蒸汽,是老街苏醒的标志。苏州人早上一杯茶,午饭后一杯茶,晚饭后一杯茶,闲来无事一杯茶,谈生意一杯茶……可以说,在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无处不在,茶早已渗进这座城市的血脉。”

茶农:必须守住碧螺春的“魂”

从默默无闻的乡间土产,到清康熙皇帝赐名,再到今天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苏州的金字招牌,千百年来,支撑碧螺春发展的内生原动力是什么?

东山制茶大师严介龙和施跃文认为,碧螺春有着代代相传的“灵魂”——传统的茶种、传统的技艺和独特的环境。

8

炒茶大师严介龙说到炒茶时,激动地站起来演示。

严介龙介绍,洞庭山自古以来就种植“群体小叶种”茶树,采用茶果兼种的方式,茶树种在杨梅、枇杷、板栗周围的空地上,所以碧螺春茶叶里有一股独特的果香。碧螺春的鲜叶采摘,全靠传统的手工方式,一斤特级碧螺春,需要采摘76300多个芽叶,还要再挑拣76300多次,在全世界的茶叶中,这种精细程度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只有太湖洞庭山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才能孕育出纯正的碧螺春茶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严介龙说。

施跃文说,从古到今,洞庭山茶农炒茶全凭手感。“掌控温度,全靠手心的感觉,因此对于炒茶师傅来说,我们的手就是‘温度计’。炒茶师傅和烧火师傅必须配合默契,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锅茶叶是否成功,一大半取决于烧火师傅,他们的眼睛就是‘温度计’。炒茶和烧火的技巧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严介龙和施跃文表示,他们这一代茶人的责任,就是要守住碧螺春的“魂”,并且把它传下去。

作为洞庭山碧螺春原产地核心区,东山镇碧螺村更肩负着传承的重任。村党支部书记陆俊说,碧螺春在东山是一个农业重点,原产地保护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借鉴各地的先进理念。同时坚持碧螺春的纯手工制作技艺、果茶兼种模式和群体小叶品种三大特征,地方政府联合各方力量共同为洞庭山碧螺春的原产地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撑。

争鸣:“学龙井”还是“做自己”?

在目前国内的茶叶市场上,碧螺春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但品质有口皆碑。那么,碧螺春该往何处走?是该“做大”还是该“做精”?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介绍,浙江的龙井茶和云南的普洱茶在国内茶叶市场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而这两种茶叶均有很大的生产规模,其中龙井茶的产区包括浙江省的18个县(市、区),普洱茶的产区几乎覆盖整个云南省。

“大规模的市场覆盖率形成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又进一步提升市场覆盖率,”郑国建建议,碧螺春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扩大产区规模,从容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核心产区的优质碧螺春不仅不会被冲击,反而会受益。”

著名茶人、中国茶学讲师精英计划发起人戎新宇认为,碧螺春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坚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产量不高,“这就注定了碧螺春不能走工业化大生产的道路,但它和当下时尚的‘轻奢’概念十分吻合。”戎新宇说,碧螺春应该坚定不移地“做自己”,“同时,需要在传播、营销上取得突破,争取年轻人的市场,让年轻人爱上这杯茶。”

苏州大学商学院沈健教授表示,目前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分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碧螺春受限于产地、产量等因素,也不可能全面覆盖市场,因此,碧螺春应该走“小而精”的路子。沈健建议,碧螺春的种植、加工、流动等环节都应该整合资源,打造一条紧密高效的产业链;还要统一包装、宣传、策划,打造一张高辨识度的“名片”。

9

展望:“茶叶+”将是发展新方向

苏州科技大学陈来生教授认为,碧螺春茶叶不仅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碧螺春,需要拉长产业链条。

“在碧螺春茶叶的原产地,比如东山镇碧螺村,可以尝试以碧螺春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全域旅游,而碧螺春的原产地就具备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潜质。”陈来生解释说,“全域旅游”的核心理念是“无所不能游”,以碧螺春为例,茶园、茶厂、茶馆、采茶、炒茶、品茶等等,都能成为旅游资源。

沈健同样提出“茶叶+”的建议,“让消费者亲身体验采茶、炒茶,在品茶的同时观赏以茶为核心的演出,可以收到‘1+1>2’的效果。”

1989年出生的“茶二代”孙政,作为茶业市场的新生力量分享了自己从业的感受与思考。他说,碧螺春对于苏州来说,不只是一个农产品,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传播载体。他正在探索“茶叶+”,他尝试把茶文化与香道文化、禅文化、紫砂壶文化等融合在一起,打造文化产品包。

媒体观察员陈震欧也提到,“一座城,一味茶”, 透过碧螺春这杯茶,可以品出苏州精致的城市气质,以及苏州人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追求。喝茶,是一个静心养性的过程,其实苏州碧螺春产业的所有参与者来说,也需要一个清静、安宁的心态,坚守好我们的传统,以专注专业的工匠精神种出好茶叶,以创新创意的市场推广卖出好价钱。而这其中,不光需要老一辈茶人的言传身教,更需要众多的年轻人才一起来加入和开拓。

眼下,全国的茶业,正如这热闹的春天,百花争荣。置身这火热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泡好、喝好这杯经典的“洞庭山碧螺春”,苏州需要下的功夫还不少!


[阅读]:原文
 
     扫一扫,更多精彩就在: 吴文化网站--首页吴文化网站        吴文化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