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半生绿竹翁 四十多年摸索重振苏州竹刻
通讯员 邹智越 商报记者 管有明 文/摄( 城市商报.2016/4/8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师,非遗传承人;苏州传统手工艺;竹刻
[正文]
 
    曾几何时,《怀袖雅物-苏州折扇》的出版,让无数人惊艳于苏扇的风雅与精致。而苏扇之所以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就在于对每个细节的苛求,就连那狭长的扇骨也别有洞天,上面雕刻着精美绝伦的图案。在《怀袖雅物-苏州折扇》收录的上百件历代竹雕扇骨中,有两件精品正是出自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一位普通的六旬老人之手。
 
    老人名叫李宗贤,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了书籍的编写。为了振兴苏州竹刻艺术,40多年来他不知承受了多少寂寞与清贫。
 
误打误撞结缘竹刻
 
    一头花白的头发,黑边框的老花镜、粗糙的长满老茧的手握着一把细长的刻刀,刀尖在光滑的竹片上游走,轻重缓急一如毛笔在宣纸上自由挥洒着才华与灵感。一件作品从开始创作到完成,刀尖在竹片上要刻画数千次。李宗贤从拿起刻刀到现在,已过去了40多年。
 
    每天清晨洗漱完毕后,李宗贤就把自己锁进自家10多平米的小阁楼中,全神贯注于竹刻创作。身后的两排三层书柜中摆满了各类藏书,其余的空白墙面也都被书画所占据,俨然一个文化小天地。李宗贤宽大的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以及各种成品和竹坯。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装满毛笔的“竹林七贤”竹雕笔筒,看上去颇有年代感。每当有访客夸这只笔筒雕工精美,他总是一脸不好意思地解释,这是自己刚接触竹雕时的“处女作”,闲来无事随意而雕,最多只能算是一件实用品,根本称不上作品。
 
    李宗贤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颇为浓厚的家庭。父亲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从小耳濡目染之下,李宗贤自幼便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充满兴趣。他10来岁时,家中老宅里来了两个房客,都是加工“吴门画苑”外发绢本花鸟画轴的。两人天天临窗画画,李宗贤便天天趴在窗口看着。见他也喜爱画画,两人便时常将他叫到屋内,教他如何勾线、设色。也就是那个时间,他偶然欣赏到一件前人留下的精美竹刻作品,从此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随后,他拿出身边所有的零花钱,买了刻刀,到处找竹子用来“练刀”。
 
    虽然没有老师指点,但凭着扎实的书画基础,他很快摸到了竹刻的门道。“竹刻刀法和书画笔法是相通的,竹刻想刻出神韵,必须有书画功底,不然雕刻时刀的起步、走形、收尾就不能到位,刻出来的东西就会韵味不足。我搞竹刻没人领我入门,完全是自己误打误撞,自然而然,好像我就是为竹刻而生的。”李宗贤开起了玩笑。
 
一波三折登堂入室
 
    李宗贤原本想这辈子就守着竹子和刻刀,可命运却偏偏接二连三同他开起了玩笑。一开始,他两次报考苏州工艺美院,都阴差阳错与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失之交臂。后来,他被分配到工厂参加工作,所从事的工种与工艺雕刻风马牛不相及。当时,他失落极了,虽然每天为了生计辛勤工作让他感觉筋疲力尽,但内心依然放不下对竹刻的那份热爱。只要一有空闲,便拿起刻刀,执着地刻画着心中的梦想。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李宗贤的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当时,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策划举办一场大型的展览活动,向全市征集民间手工艺作品,他的一件竹刻作品和雨花石动物造型作品被选中参展,赢得了苏州工艺美术界的广泛好评。
 
    此后不久,李宗贤就被推荐到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专职研究和恢复苏州明清竹刻工艺。从此,他由一名民间竹刻爱好者成了“正规军”,可谓“登堂入室”。研究所的各种文献资料、同事之间的切磋、前辈大师留下的传世佳作,都让他如获至宝。那段时间,他如饥似渴地从事竹刻研究与创作,不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竹雕技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工艺界渐渐崭露头角。古吴轩出版的《苏州民间手工艺术》一书中收录的《兰亭雅集图》竹刻笔筒,便是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
 
重振苏州竹刻流派
 
    说起苏州竹刻的光辉历史,李宗贤可以谈上三天三夜。据他多年来的研究和考证,苏州竹刻兴盛于明代,与“金陵派”、“嘉定派”竹刻有着深厚的渊源。明清以后,苏派竹刻逐渐式微。重振苏州竹刻流派,使之在国内外都产生应有的影响,这是李宗贤一直以来的心愿。为了这个目标,冷板凳他一坐就是20多年。
 
    “苏州雕刻圈子里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刻玉的人吃肉,刻竹的人喝粥’。”李宗贤自嘲说,近10多年来玉器行情飞涨,身边很多从事玉雕的朋友赚得盆满钵满,
 
    自己饿不死却也吃不饱。尽管如此,他却没有为名利所动,依旧守着自己钟爱的竹刻行业,默默探索耕耘。
 
    时至今日,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提高,竹刻艺术品的市场开始升温,苏派竹刻也和苏派玉雕、苏派核雕一起成为苏州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门类。随着《怀袖雅物-苏州折扇》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为精巧细腻的扇骨雕刻所陶醉,收藏把玩竹雕扇骨的圈子也随之出现。一件好的作品一诞生,就成为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焦点,价格被不断炒高,这无疑为李宗贤带来了各种荣誉和经济上的回报。但他从没想过去迎合市场,依旧保持着一份超然独立。
 
    “我的每件作品都是我的孩子,作品一旦刻上我的名款,我就要对它负责。苏州传统手工艺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是因为一代代手艺人都秉承着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赚钱多少是小事,我必须对得起老祖宗创下的这块招牌。”和竹子打了40多年交道的李宗贤,一言一行之中无不流露出竹子虚心、耿直、高洁的品格。

老人名叫李宗贤,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了书籍的编写。为了振兴苏州竹刻艺术,40多年来他不知承受了多少寂寞与清贫。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