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织中之圣更上一层楼
唯一不能用机器替代的织造技艺
李婷( 姑苏晚报.2017/5/12 )
[标签] 缂丝
[正文]

    有“丝绸之府”美名的苏州,拥有多种蚕桑丝织技艺,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缂丝,正是其中唯一一种不能用机器替代的手工织造技艺。

  缂丝的千年身世是一首时光之歌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在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苏州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前,缂丝技艺及其制品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事物。就在“丝绸之府”苏州,事实上也只有极少数手艺人还在使用着这门技艺。曾经被称为“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缂丝到底有着怎样显赫的身世与传说呢?
  如果用俗语来解说的话,刺绣是“锦上添花”,缂丝则是“无中生有”。中国刺绣的创意据称来自原始人“断发文身”的习俗,最早出现于上古的舜帝时期;缂丝技艺则源于距今4000年左右西亚地区的缂毛技艺,是从古代埃及经两河流域一路东传的舶来品,目前中国已知的最早缂丝出土品是1973年在吐鲁番发现的唐早期舞俑几何纹缂丝腰带。
  虽说缂丝是具有外来血统的织造技艺,而且最初的传播中心也是以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北方地区为主。但是从文字上为这种技艺进行定义的却是苏州人。在成书于南朝梁大同九年(543年)的《玉篇》中,苏州大才子顾野王写到:“缂,紩也,织纬也”。“织纬”二字即已明确指出了这种技艺最根本的特点——通经断纬,即先把生蚕丝作为经线固定于织机的经轴上,然后用彩色熟丝作为纬线用梭子来回挖织出各种纹饰与图案。从这个工艺流程来看,与在现成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刺绣比起来,缂丝就可以算是“无中生有”了。
  在缂丝技艺的发展历史上,因其技艺高超、制品精良,缂丝制品成为皇家御用的艺术品、龙袍朝服,普通人无缘得见。由此缂丝艺人也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南宋名家朱克柔与沈子蕃,明代吴门缂丝良工吴圻、朱良栋,都在作品上直接落款,这在同时期的其余手工艺人中,也只有苏州玉雕宗师陆子冈有此待遇。
  到了清代,苏州逐渐成为缂丝制品的唯一产地。正是因为“一寸缂丝一寸金”的巨大投入,清代的缂丝艺术品开始采用缂、绘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极爱写诗的乾隆皇帝,更是要求工匠把他的“三星颂”、“岁朝诗”等通篇缂织出来,缂工精细的书法作品也成为“乾隆工”的一个组成部分。

  站在传统的正道上
  追求缂丝艺术的审美高度

  1949年之前,耗时费工的苏州缂丝技艺几乎濒临失传。1954年,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刺绣生产小组成立,邀请了两位缂丝老艺人沈金水、王茂仙进行缂丝制作;1956年,又在民间发展了一批缂丝艺人,同时招收到一批青年学徒,形成了拥有20多名艺人,20多台缂机的传承规模。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沈金水之徒王金山、李荣根、陶佳燕等3人应北京故宫博物院之邀进故宫复制宋代缂丝。王金山在故宫里整整用了三年多时间,先后复制了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鹊》和《青碧山水》以及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这些复制品,达到了真假难分的艺术和技艺水准,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1977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缂丝艺人在王金山的亲自指导下,精心缂制了一幅宽8米、高2米的大型金地缂丝佳作——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打破了历史上从无缂丝草书艺术品的记录,创历史之最,并首创了绞花线缂丝技法和斜坡接梭法。作品送往首都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好评,陈列于毛主席纪念堂西大厅内。
  从事缂丝技艺60年的王金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苏州临顿路的大师工作室中,这位与缂丝相守了一个甲子的老人,所思所想就是一句话:“如何站在传统的正道上,不断追求缂丝艺术的审美高度!”见多识广的王金山对宋、元、明、清缂丝作品和近代缂丝技艺颇有研究,集古今之大成,具有全面驾驭和指导专业的能力和水平,早在1982年他就首创了缂丝三异“牡丹—山茶—双蝶”图,获江苏省首届紫金杯佳品奖,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1984年首创全异“寿星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优秀作品二等奖,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2004年12月他首次为北京首都博物馆修补破损达400多处的清代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获得了成功。
  以缂丝艺术品创作见长的王金山深知要站在先辈的基础上把缂丝艺术推向更高的高峰,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数年前,他用了整整一个夏季的时间设计了“缂丝金地牡丹图”,为了作品构图成功,他反复研习宋画,为了表现国花的富丽堂皇,他亲自配色,“今天的缂丝在技法和条件上应该优于古人,尤其是在色彩表现的丰富度上,我要努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准。”

  Designed in Suzhou 
  让古老缂丝时尚飞扬

  当地时间2017年4月5日下午,正在参加2017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展的苏州焱鼎创意文化设计有限公司获得青年明日之星沙龙展评审会特别奖(Special Mention);设计师范炜焱成为第四位在沙龙展上获奖的内地设计师。——2016年首度参展、2017年首度获奖,“KE:Designed in Suzhou让古老缂丝时尚飞扬”正在梦想成真。
  焱鼎设计所在之处,是著名的潘世恩故居。范炜焱,焱鼎设计艺术总监,2008年仲夏,在巴黎的晴空下,他挥别了留学拼搏五年的法国,挥别了爱马仕总部,这个他战胜了百余位竞争对手才走进去的地方。他求学四年并举办了第一次个展的苏州,是他此次回归的唯一原点。
  那些熟悉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情怀依旧,但是在经历了现代纺织工程和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之后,范炜焱的心中,开始有一些清晰的画面与场景,他找到了一个可以承载顶级艺术生活品的重要载体——缂丝。他用强度极高的单丝还原中国水墨意境,溪山雨意”系列“一经面世,深受好评;他从传统金地缂丝获得灵感,研发了带有“记忆”的缂丝面料,可以任意塑形的产品让使用者充满了“共同创作”的良好体验,由此诞生的“织云叠山”系列缂丝灯在连续两届的米兰国际家具展上可谓夺人耳目。
  在爱马仕集团巴黎总部工作期间,范炜焱走进不轻易开放的爱马仕博物馆中学习,那儿是爱马仕推陈出新的证据库,一百多年间这个奢侈品大牌在工具、工艺、造型、款式、纹饰上全力以赴创新创好,真是有物有真相。“所以,我用了8年时间进行研发和创新,方向只有一个,‘解放’缂丝!为了表现当代水墨画丰富的层次,我找到更纤细更牢固的真丝进行创作,匠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缂丝从来没用过这样细的线!’结果呢,我们最后不仅突破了这个不可能,而且在艺术效果上超越了原作。缂丝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唯一不能用机器替代的手工织造技艺。今天国内只有苏州保持着非常少量的小规模生产,一位匠人从生手练到熟手需要15年,黄金创作期大约10年,大型精品多人合作以几年为生产周期,在如此稀缺条件下去创新,很难,也很高大上。同理,缂丝产品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范炜焱自信十足地表示。
  所有的传承必须有根源,所有的创新必须有脉络。范炜焱和焱鼎设计的团队深知,在已走了两千余年的缂丝之路上,所有的前辈及其经验,都是宝贵财富。2016年7月6日,六位苏州缂丝元老艺人王嘉良、谈水娥、马惠娟、李荣根、丁扣女、房国平应焱鼎设计的邀请,来到潘宅缂丝厅,畅谈缂丝的传承与发展,并欣然担任苏州焱鼎创意文化设计公司顾问。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等相关人士参加了座谈。
  在参观焱鼎设计的系列作品之后,老艺人们对焱鼎设计在缂丝材质运用和技法上取得的重要突破给予了高度评价,谈水娥对一幅当代水墨缂丝画赞不绝口:“这样的艺术效果我曾经反复设想过,但是一直没有能够表现出来,你们的确已经把缂丝的艺术表现能力成功拓展开了,非常好!”
  在艺术传承与研发创新的道路上,古老缂丝的精华与娇艳正通过一代代有心人的全力投入,坚定前行。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焱鼎创意文化有限公司提供。)


2017年再度亮相米兰国际家具展的苏州焱鼎设计展区。


对中国缂丝着迷的外国友人在焱鼎设计缂丝厅内观看织造演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金山在讲述作品。 李婷 摄


极具水墨意韵的“缂丝溪山雨意”台屏。


缂丝之技,全由人力,一经一纬,梭织刻镂,是传承了两千余年的殚精竭虑。


王金山作品“缂丝金地牡丹图”局部。 李婷 摄


焱鼎设计的缂丝家具和灯具在米兰展场中非常夺目。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