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香·琴声
蓝天云( 苏州日报.2017/7/9 )
[标签] 苏州;文化
[正文]
  三月太湖,樱花烂漫,细雨温柔无言,尽情滋润着空气、花和人。无雨不江南,无雨不成春,江南的春天必然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才能不负烟雨江南的名号。此时,无锡长春桥畔樱花盛开,透过桥洞,但见一叶孤舟浮于湖面,烟雨,垂柳,樱花,小船,一幅天然的江南水墨画卷就这样在眼前徐徐展开。樱花密密匝匝,相拥竞放,晶莹的水珠在粉嫩的花瓣上滚动,亲爱异常,心弦一颤,沉醉到花海深处,一时难以自拔。友人说,樱花过后,桃花登场,她们并不比樱花逊色。
  喜欢桃花,是因为桃子,这绝对是庸俗的真爱。众多的水果中,最钟情的是水蜜桃,吃水蜜桃,无需准备刀具削皮,只要轻轻揉一揉,就可以把皮剥下来,而且柔软多汁,甜润爽口。小时候,父亲的好友种水蜜桃树,每到桃子成熟时都会送给我们尝尝。往往一口咬下去,还来不及细细回味就已经下咽,满嘴都是桃子特有的香甜,不浓不淡,正好。每每见到粉红色的桃花绽放枝头时,就急切期待着花落之后桃子的出世,只是从未见过成片成片的桃花盛景。那样的花海想来是妖娆的迷人的,遇见她也要“三生三世桃花缘”吧?
  阳山水蜜桃和无锡排骨、小笼馒头一样有名,说起它们,吃货的精神立马来了。加之无锡傍着太湖,惠山、锡山诸山环绕,自然风景优美,以致世人都知道太湖是无锡的,而不知太湖水面四分之三属于苏州。这里有东林书院和二泉映月等代表锡城深厚人文底蕴的“特产”,又有荣德生、钱穆、钱锺书、陆定一、冯其庸等独领风骚的群英,美食与文化诱惑着来此寻找各种口味的外乡人。仲夏的某个上午,与友人前往阳山,一路说笑,一路行走,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望着满眼的青山与绿树,才明白此番来锡时机不对,桃花已谢,桃子未熟,它们正被果农们包裹在一只只纸袋里,犹如戴着面纱等待出阁的处子。
  如果说园林是苏州的品牌,那么水蜜桃就是阳山的标志了。其实,水蜜桃不仅是标志,它早已将阳山打造成一个特色小镇、一个世外桃源。蜜桃小镇阳山集“生态宜居、特色农业、休闲度假、文化养生”于一体,隐居酒店、花间堂稼圃集等特色民宿应运则生,游人接踵而至,享受自然与生活的恩赐。大美阳山,足以自我点赞一回。走进田园东方,菜地、花圃、马场、食宿、书房应有尽有,乡村的“灶头”、柴房也被复制在墙壁上,就这样走入似现代似古代的田园文化园地。踏上这片土地,亲近自然山水,慢慢走入尚未走远的简单的农耕生活,找回那个走散已久的自我,治治现代文明通病。
  与友人们围坐在拾房书院内的长桌旁,打量四周环境,舒雅简洁的布置赏心悦目,小青砖铺地,木质书架上摆满了各色书籍,印着钱锺书与杨绛照片的小标签暗暗表达着无锡人心底的骄傲。临窗一张书桌摆着花瓶、绿植,笔墨字帖俱全,客人可以坐下写字养心。传统的粉墙黛瓦的老房子转身成为一间书房,让休闲度假的人身心合一,彻底自我一回,安静地放松一下。因时间关系,我们坐了一会,随意翻看书本,又不免庸俗一回,摆了几个pose,假装读书,留作念想。或许为了记住难得的雅集,或许为了片刻的欢愉,或许什么也不为。大家约定下回桃花盛开的时节,一定从容造访,不必与时间计较。
  当地友人贴心地安排农家乐,一碗桃胶羹清爽又滑润,甜得恰到好处,而用桃胶熬制的猪蹄子浓油赤酱,酥烂至极,入口即化,美得心也化了。两只与水蜜桃有关的菜,就这样牢牢抓住了胃,顺利抓住了心,以致忘了其他的佳肴。或许为了让我们不虚此行,友人变戏法似地端出桃子,颜色偏青,没有常见的肉色与淡红色,带着一丝疑惑,一口咬下去,轻轻一嚼,一股香味伴着甜汁滑了下去。这种叫早桃的水蜜桃,上市较早,与七月的水蜜桃相差无几。尽管已错过了赏花,也将错过采摘的机会,但桃香已留齿间。
  文人相聚总要做点风雅之事。锡城顾先生爱好文史,擅长古琴,为人热诚,他召集当地和外地的琴友、文友于天成之美茶室举行雅集。天成之美坐落在东林书院边上,庭院吸取了假山、小桥等江南园林要素,熟悉亲切得仿佛是自家的小园子。我们到达时,顾先生和朋友们已等候多时。茶点、水果摆满长桌,绿茶、红茶先后上来,古琴《流水》、昆曲《玉簪记·琴挑》让我们忘了身在何处,痴迷“不悟”。那边东林书院在夜色中沉睡,带着它昨天的荣耀。这里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难觅,知音又难得,一曲琴声把我带回到四十多年前。小学生的我读着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遇、惺惺相惜的故事,泪流满面,知音不在谁堪听,伯牙断琴谢知音,这样的结局残忍而必然。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由“琴挑”挑起了爱情之火,他们不顾当时的清规戒律,结为连理。同样是讲述男女自由追求爱情的故事,喜剧《玉簪记》总比悲剧《西厢记》让人欣慰,尽管悲剧更为深刻。毕竟我们都是庸常之辈。
  行走阳山,拾房书浓,早桃香甜;夜会文友,茶香沁人,琴声悠远。良辰美景,岂能不赏心乐事?不必说谁家院。眼下的一切,理当珍藏。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