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吴门医派”润泽我们的生活
市政协建言献策助推全市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新月( 苏州日报.2017/07/21 )
[正文]

    苏州是“吴门医派”发源地,市政协党组高度重视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把助推全市中医药健康发展列为今年市政协主席会议课题。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会同市卫计委组成调研组,在市政协分管主席的带领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形成《关于助推全市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建议》。7月5日,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了这份建议。

  □苏报记者新月

  【现状扫描】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我市积极打造苏州中医药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内涵,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吴门医派”特色的苏州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11所,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部35个,中医诊所152个(含中医坐堂医诊所)。其中中医医院7所,中西医结合医院4所,三级中医医院4所,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二级中医医院3所,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床位数5931张,占全市医院床位数的10.46%;门急诊821.4万人次,占医院门急诊人次的16.8%;入院21.8万人次,占医院入院人次的14.8%。全市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均开设中医科、中药房,98%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科,96%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我市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不断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共有国家卫计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医专业)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2个,建设和培育单位5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建设单位14个,省级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单位1个,培育单位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21个、专病5个,建设单位2个。全市6个(县)市、区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苏州市获得“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地级市)”称号;2所综合医院获得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2所综合医院为省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17个乡镇卫生院获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称号,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省中医药特色的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全市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开设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夯实。全市大力加强传统师承人才培养工作,连续5批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连续2批开展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10名专家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6名专家成为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建立了4个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1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全市积极开展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培养,1人被列为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人完成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7人被列为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43人被列为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程对象。全市全面实施中医类别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培训,联合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了“西学中”研究生课程班,同时,各中医医院加强院校合作,开设“西学中”培训班,加强临床医师和护士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积极打造一支“能中会西”的中西医结合队伍。
  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全市积极构建文化宣传阵地,打造了以苏州市中医医院、常熟市中医院和吴江区中医药博物馆为依托的宣传平台,大力开展苏州传统中医药宣传。加强对苏州传统中医药资料的整理工作,全市逐步开展吴门医派古籍整理工程,辑成560万字共4册的吴医古籍巨著——《吴中医集》,此后《吴中名医录》《吴中十大名医》《吴中秘方录》等一批旨在传承中医药学术和文化的著作相继出版。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全市通过巡讲、编印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参观、举办文化节、结合传统节日进行宣传等方式,深入农村、社区和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和养生知识宣传活动,形成了“吴医大讲堂”“健康大讲堂”等活动品牌,深受市民欢迎。
  中医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为解决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用房面积小、中药药剂人员少,按要求配置中药房、开展中药饮片服务存在的困难,我市开创性地探索中医药服务新模式,于2013年底以姑苏区作为试点,开展中药饮片集中配送工作。我市依托市卫生信息平台,开发软件,实现姑苏区基层医疗机构与配送公司的信息互通。2016年,李良济虚拟中药房正式进入普通医药门店,为需要用中药的老百姓提供了又一条快捷、实惠的中药代煎服务通道,通过该模式,医院、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社会药店等都可取消中药房、中药库。

  【问题解剖】

  基层中医人才进不来留不住 中医药发展尚存四大不足

  虽然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与国家中医药发展目标定位、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与先进兄弟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中西医发展不够均衡。调研中,市政协调研组发现,受制于医院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患者对疾病快速治愈的期望,我市医疗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在卫生资源配置上未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部分医院为了自身发展,偏重于西医诊断治疗,从而使中医药优势和特色逐渐萎缩,开设的中医特色专科较少。长此下去,中医发展将更加不容乐观。
  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从调研看,大部分乡镇医疗机构虽然建有中医诊疗服务区(中医馆),但有的房屋及设备配置陈旧,特别是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薄弱。基层中医药优质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和少数基础比较好的乡镇。城市社区比农村容易招录并留得住优秀人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人事编制政策的限制,中医药专业人员不足,基层实用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主要依靠输血,自身造血功能比较差。人才的缺乏对基层开展中医药服务形成了实质性的制约。
  政策措施不够健全。调研发现,有的地方还有部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各区县配套资金和投入相对不足,鼓励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不多。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仍处于多头管理,日常监管尚未形成合力,有待出台操作层面的具体政策。基层中医药服务价格调整不到位,一些对诊疗技术和经验有较高要求的中医传统诊疗项目,如针灸、推拿、正骨术等收费偏低,明显低于医生的劳动价值和诊疗设备的成本价格,不能体现中医的作用和水平。此外,在人才引进方面,中西医考核标准一致,没有完全考虑中医的特点。中医药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不够。我市中医药在医养融合、中医药健康旅游等领域虽然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是整体工作发展还远远跟不上新形势的需求。
  监管宣传不够到位。中医药面广量大,监管力量薄弱,现有人员配备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同时,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监管涉及卫计委、人社、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由于职能分散,仍处于多头管理,联合执法力度不够,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中医药宣传力度还不够。群众对中医认知度仅局限在有限的专科医疗方面,对中医药“治未病”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了解不深;我市对中医药悠久历史,对“吴门医派”的辉煌成就宣传不够,在中医药宣传的方式、手段、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创新和提升,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科普宣传还有很多的工作要抓,全市中医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对策建议】

  完善制度 提高水平 加大宣传
  七大建议助推中医药发展


  随着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国家“大健康”战略体系中和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的提升,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是苏州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市政协提出七项建议,助推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中医药发展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建议我市要积极争取抓住契机,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医药发展与国家“大健康”战略对接,严格落实我市“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等规划,尤其是关于中医药发展方面政策的落实。在已经开展的“中国传统医药吴门医派欧洲巡展”和市中医院与罗马尼亚图尔恰县医院、SC医疗中心等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要继续在政策、资金、项目落地、“吴门医派”宣传巡展、人员培训、中医健康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吴门医派”走出国门作出新的探索。
  严格落实中医药事业扶持政策。一是建议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落实政府在发展基层中医药工作中的主导责任,明确对中医医疗机构的鼓励措施,不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中医药事业经费由各级政府共同分担,尤其是要推动全市各板块出台配套政策和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国家、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相关政策落地。二是进一步加大市补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中医特色项目和专科建设的持续性扶持,改变全市中医院与西医院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三是要充分发挥医联体内市中医院的龙头地位,在医疗技术、医疗服务等方面发挥指导帮扶作用,支持和推进基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特色科室建设步伐,做强重点专科,打造中医品牌,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中医医疗护理、管理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从而整体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建议在推进苏州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中,加强中医药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制定政策和完善规划中要有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内容,确保在政策层面有保障。要学习借鉴杭州打造河坊街、桥西、五柳巷等中医特色街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建议我市也要选择合适区域街巷,打造苏州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街区和基地,整合老字号中医馆、老字号药店、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医药文化展览馆等资源,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基地和街区。积极举办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博览会、养生大会、养生旅游节、养生文化体验等节庆活动,把苏州“吴门医派”传统养生精髓发扬光大,逐步打造苏州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培育一批国际知名中医药企业。积极扶持老字号中医药企业做大做强,逐步打造苏州地标型企业。
  不断深化与养老事业融合。支持和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中医与养老融合发展,将中医诊疗、保健、预防、康复等理念和手段纳入到养老机构日常工作范畴,用中医药理念引导全民强化健康养老观念。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中医药健康养老方面的作用。积极鼓励中医医生参加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基本诊疗服务、养生保健和“治未病”等服务。要建立以市中医院为核心,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护理站等资源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
  加快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创新基层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大力度培养中医养老、护理人才。重视发挥名老中医的引领传承作用,通过名师带徒、专家授课、名医巡诊、学术交流等形式培养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娴熟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医联体的技术引领优势,采取请名老中医下基层服务指导、送年轻中医上去挂职学习等手段,加强上下联动、技术交流扶持,不断培养出扎根基层、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积极打造以市中医院为基地,建立定期滚动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医生中医药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要培养和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素质、业务精、综合素质好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养老方面的人才,逐步解决中医药健康旅游和中医养老人才紧缺的矛盾。要充分利用好全市人才政策和人才资金,按照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实际情况和成长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医药人才政策,确保引进培养一批高端优秀领军人才。
  不断完善中医药监管体系。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我市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情况,配齐配强中医药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确保具体工作有人抓,大事小事有人管。要建立联席工作机制。整合市发改、民政、人社、卫计、旅游、工商、食药监、物价、税务等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建立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共同研判解决中医药发展方面遇到的困难;建立定期联合执法机制,坚持依法监管,严厉打击中医药领域违法犯罪活动,不断规范中医药健康服务事业发展。
  持续加强中医药宣传力度。积极挖掘历代“吴门医派”名家留下的独特的“理、法、方、药”等文化内涵和人文理念,弘扬中医药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利用好苏州中医博物馆、名医故居等平台,将这些平台打造成全面展示中医文化和中医悠久历史的宣传阵地,各级中医院加强博物馆、展示馆建设,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行为形象、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逐步营造我市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大力宣传新近颁布的《中医药法》,组织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做优“吴医大讲堂”“健康大讲堂”等品牌,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正确的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