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年前的儿童职业体验教育
【苏州故事】
( 凤凰苏州.2017/7/15 )
[提要] 如今最流行的儿童职业体验教育,可是苏州小朋友的一个新奇玩意儿,不过,在百年前的苏州,先进的美式教育理念已经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圭臬。苏州,也就成为民国年间,美式教育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标签] 教会学校;私立中学;幼稚园;教育家;杜威;外国人眼中的吴地
[正文]
 
    如今最流行的儿童职业体验教育,可是苏州小朋友的一个新奇玩意儿,不过,在百年前的苏州,先进的美式教育理念已经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圭臬。苏州,也就成为民国年间,美式教育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当年的教育先锋——私立桃花坞中学
 
【壹】
 
    幼儿园,最初并不叫幼儿园的,叫做蒙养院。那还是光绪年间的事情了。
 
    “蒙养”二字是中国的传统说法,所谓“蒙以养正”,就是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当时在苏州的江苏巡抚,端方。
 
    这位满清的贵族,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是晚清政府派出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清末郑孝胥在评论他时说:“岑春煊不学(学问)无术(权术),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端方有学有术。”
 
    在洋人那里转了一圈回来,一个念头,在端方的心中逐渐形成,“东西各国之富强莫非发源于教育”。
    
    办幼儿园,就是他要做的第一步。
 
    当年颁布的《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对蒙养院的“硬件设施”作了详细规定:蒙养院房舍,以平地建造为宜……蒙养院当备有保育室、游戏室及其他必需之诸室。庭园面积之大,至小者当合幼儿一人占地六平方尺。
 
    只不过,“中国幼儿园第一人”,结果却因为他的前卫冒失而下场颇为悲惨。
 
    慈禧太后归天了,在葬礼上,端方很前卫地跑到东陵,端起相机为送照队伍拍照,如此不合章法的举动触怒了摄政王载沣,于是落了个被免职的下场。到了1911年,端方被派了一个烫手的差事,奉命去四川扑灭铁路风潮,不想被所部的起义兵士所杀。
 
    他被砍了头,脑袋甚至还被送到当时的上海博物院展览。
 
【贰】
 
    端方死了,时隔4年,他的梦想终于成了真,苏州的幼儿园,建起来了,却已在民国了。
 
    1915年,苏州私立振华女校开设蒙养班。两年后,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也办起了蒙养园。
 
    这曾是苏州最好的幼儿保教单位。幼儿在园时间短,通常上午9时入园,11时半离园午餐,下午2时入园午睡,3时半离园,教学活动安排在上午。
 
    对于幼儿园的教学,却是没了主意,只能照搬美国人的教育,当时,在美国,最著名的便是大教育家杜威的“教学即生活”主张。
 
    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附设幼稚园仿照美国幼稚园布置教室。课桌椅、玩教都以美国《家庭妇女》杂志里的图片为蓝本制作。幼儿活动项目和内容,也参照美国《幼稚教育》杂志有关材料来安排,并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个性自由发展”的主张,让小朋友们随意活动。老师教唱的大多是英美歌曲,歌词或是译文,或是英语原文,而每周照例举办一次小布道会,名“勤蜂会”,老师也会跟小朋友们讲述《圣经》故事,夸说美国总统从小就很诚实的品德。
 
    在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后,苏州所有蒙养园(班),一下子都改了名,正式成为幼稚园。
 
    第二年,苏州第一所省立小学附设幼稚园开办,也是以美式教育为主,开设“朝会”、“自由活动”、“康乐活动”3门课。
 
    “朝会”一课,老师通过谈话和教习礼仪,向小朋友灌输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道德观念。“自由活动”和“康乐活动”均以幼儿兴趣为主,让他们自由玩弄各种玩具或剪贴画片。教学时间的支配,仿照美国全部以分钟为单位。
 
    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苏州的幼稚园,增加到了21所,28班,在园幼儿1254人,教师56人。而到了1947年,景海幼稚园的活动还被拍成电影,送往美国放映,在美国,也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赞赏。
 
美国教育家杜威
 
【叁】
 
    1919年,在苏州街头,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外国人。
 
    他不去参观苏州的山水市井,专门往学校里走。每到一处,都要和学校的小朋友们交谈一下。
 
    他就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
 
    杜威曾经连续两年来苏州,在当时苏州的省立一师和东吴大学做了两次演讲,题目,就是他的“学校乃社会,教育即生活”学说,杜威先生的理论,被当时老师们奉为圭臬。
 
    在听完杜威先生的讲座后,各小学皆仿照社会,布置校园环境。现在的苏州市实验小学,当时就在学校建立了“市政府”,学生自任“市长”和“警察”等,让学生们,在学校里,就开始扮演各个社会阶层的职业体验。
 
    这倒是和如今风靡苏州的各种儿童职业体验馆不谋而合,只不过,在90多年前的苏州小学生,就已经玩过了。
 
    而美国的教育参观团也多次来苏州,加之苏州的美国教会学校较多,因此在民国时代,美式教育方法,在苏州也算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了。
 
【肆】
 
    如今的学生,面对英语,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血泪史”吧。
 
    不过回望过去,民国时期,苏州学生似乎会一门外语,并不是一件稀罕事。
 
    在民国年代的苏州,私立桃花坞中学(今苏州市第四中学),就赫赫有名。
 
    作为美国圣公会办的一所以修道为教的教会学校,它的管理和课程设置,全部是美式的,学校初办时设预科和本科,1923年年撤销预、本科建制,改设初、高中两部,高中分设中文和英文两种班级。
 
    在教学上,学校把英文放在首位,高中教材用的是英文原版,桃花坞中学的学生必须在中文班及英文班都修业期满,取得两张文凭,才算正式毕业。
 
    这大概就是最初的双语教育吧,当年从桃花坞中学毕业的学生,被海关、邮电、铁路和银行这些热门的工作单位录用,成了当时的“金领”一族。
 
    在民国时期的苏州,外语人才是一个十分“吃香”的,不少青年不仅在苏州各教会版的外语教学机构学习,还自己专门跑到上海,学英语、学日语。
 
    不过,要进入这个学校,可也不并容易,收费也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负担的,动辄数十银元,桃坞中学每学期的寄宿生要缴55元(银元/下同),如果仅在学校吃午餐的学生,每学期的费用是39元。这些钱价值多少,举个例子,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元银洋,县长一个月能拿到20元的收入。
 
    不过,西式教育下,老师的收入也是非同一般,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一个国小老师一个月拿到40元也属正常。
 
    再和县太爷的收入比较一下,可见当时老师的地位真是不一般的高。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E3MDY2MQ%3D%3D&idx=1&mid=2651270325&sn=919a8987911be28c20e0efd2b9a184b5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