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金声伯先生
项正伯( 苏州日报.2017/7/24 )
[标签] 金声伯;评话表演艺术家
[正文]

    金声伯先生是我的恩师。在江浙沪地区,他是家喻户晓的评话表演艺术家,也是一致公认的大师和大家,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喜爱。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留下了许多经典佳作。
  1980年,我考上苏州评弹学校学习评话专业,成为评弹学校复校后(“文革”期间中断办学)的第一届学生。第二年,学校安排我拜金声伯先生为师,学说长篇评话《七侠五义》。对于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能够拜名家为师是当时最大的愿望和梦想,更何况是金声伯先生。我真的是太幸运了!
  我本名项小洪,先生帮我取的艺名叫项正伯。拜师时候,正好陈云老首长指示评弹要“出人、出书、走正路”,取一个“正”字,表示先生希望自己的学生要走正路,要正派、正直、正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有正能量!“伯”代表我是金声伯学生的意思。这个名字至今已经用了整整36年,延续36年的师生情缘却因不久前先生的离去而顿然终止,令我无限伤感悲痛。
  金声伯先生人称“巧嘴”,我觉得他的“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说法“巧”,他的说表口齿清爽、口俏讨巧,注意节奏高低,抑扬顿挫,喉咙也好,声音动听,听众感觉特别自然亲切。相同的书目他每次说来都不一样,每次都有新意。他要考虑不同的听众对象,不同的听书环境,不同的书情内容,再采取不同的说表方法。因此听他的书,会觉得非常轻松惬意。
  二是语言“巧”,对语言的组织铺排他也是非常讲究的。他的语言丰富生动、语汇简洁精炼,没有重复,而且风趣幽默。
  三是起脚色起得“巧”,他起脚色一般不起足的,只是显一显,人物、脚色就出来了。他多次和我讲过:我们是在说书,不是在唱戏。听众也是来听书的,不是来看戏的。所以起脚色只要显一显,听众知道就可以了。
  说书说书,主要还是要“说”。讲得真有道理。
  第四是用劲用得“巧”,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句话叫“大书一股劲,小书一段情”,意思就是听大书主要是听一股劲,听小书就是要听一段情。所以一般评话演员在台上都是很用劲的。我先生说书的时候是该用劲的地方用足劲,不该用劲的地方就很少用劲,他用的是巧劲,效果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
  还有,就是噱头放得“巧”。大家都喜欢听他放“噱头”。噱头,是苏州评弹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手段,评弹界有两句经验之谈:一是“噱乃书中至宝”,二是“一噱遮百丑”。噱头有“肉里噱”“外插花”“阴噱”“小卖”等等。先生放噱头放的最多的就是“小卖”。他常常和我说,放“小卖”噱头,就是要在一两句话当中出噱头、出效果。放“小卖”噱头,听众笑最好,听众不笑,演员在台上也不会觉得尴尬。他放的噱头,都是来源于生活,时代气息浓郁,并且注重人物性格,注意故事情节,讲究品位档次。他放的噱头,既有效果,又有回味,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家都说,他放的噱头就像青橄榄一样回味无穷。当场笑过之后,回到家里想想还会笑。这就是金声伯先生的噱头“巧”!
  金声伯先生的评话艺术成就非常全面,说表、噱头、面风、手面、动作、脚色、表演,可以说无一逊色,毫不夸张地说,听他的书真的是一种艺术享受。他的说书艺术风格独特,称之为流派也不为过。听金声伯说书,非但有劲,而且有情。随便什么书,只要一到他的嘴里就好听。他说的《包公》《七侠五义》《水浒》等传统书目,以及《江南红》《顶天立地》《大闹走马口》等现代书目,都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喜爱。听他的书,不觉得吃力,只觉得好听、有劲,听了还想听,可谓百听不厌。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金声伯先生始终坚守和热爱评弹艺术,希望这门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虽然年事已高,近年来他仍不断研究说表语言、流派唱腔、评弹理论等,经常和我、弹词名家邢晏春、邢晏芝、滑稽名家张克勤、昆剧名家林继凡等曲艺界、戏剧界同行好友交流切磋评弹艺术,传授宝贵的舞台实践经验,提携指导后辈学生。金声伯先生始终关心着评话表演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的改变。他认为,评话绝不是简单地“用苏州话讲故事”,评话艺术既要坚持传统,更要跟上时代,要符合当下的审美,才能争取更多的听众。他常说,只有跟上时代,评话才能成功,苏州评弹才能成功。
  我与滑稽名家张克勤都是金声伯先生的学生,两个人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切磋技艺,以融合评话、独脚戏、相声、小品的艺术形式,思考并实践着如何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评话的表演方式。这与金声伯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先生支持鼓励并亲自指导我们排演创新评话,于是有了评话《尊师重道》的成功。首度合作,就旗开得胜。此后,我与张克勤两人二度合作评话小品《二夫夺美》,当年78岁高龄的老先生不辞辛劳,亲自排演加工并与我们同台演出。《二夫夺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意义,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评弹界传为佳话。
  在2017难忘今“小”苏州电视书场春节评弹特别节目中,我和张克勤联袂演出评话《夜走卞家潼》,现场效果很好。很多观众看了以后觉得还不过瘾,又赶到评弹博物馆的“元宵联欢会”现场,再度观赏我们的演出。这个节目也是经先生的指导和加工,借鉴了相声、小品等表演手法,使观赏性有了新的突破,给评弹观众和业内行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金声伯先生的去世,是苏州评话和苏州评弹的损失,也是传统曲艺和优秀文化的损失。先生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怀念。他的艺术形象和精神财富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