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绿竹翁”结缘竹刻40年
王可;高如赟( 苏州日报.2017/9/18 )
[标签] 竹刻;非遗;李宗贤
[正文]
    曾几何时,《怀袖雅物—苏州折扇》的出版,让无数人惊艳于苏扇的风雅与精致。苏扇之所以自古以来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在于其对每个细节的苛求,就连那狭长的扇骨也别有洞天。据悉,《怀袖雅物—苏州折扇》中收录的上百件精美绝伦的竹雕扇骨,都出自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一位普通的六旬老人之手,老人名叫李宗贤,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振兴苏州竹刻艺术,四十多年来他承受了太多寂寞与清贫。昨天,李宗贤老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头凌乱花白的头发,黑边框的老花镜,粗糙的长满老茧的手握着一把细长的刻刀,刀尖在光滑的竹片上游走,轻重缓急……一件作品从开始创作到完成,刀尖在竹片上要刻画几千次,李宗贤从拿起刻刀至今,已过去40多个年头。
  李宗贤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颇为浓厚的家庭,耳濡目染之下,他自幼便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上世纪60年代,少年的李宗贤偶然欣赏到一件前人留下的精美竹刻作品,从此沉浸其中。他拿出身上所有零花钱买了刻刀,到处找竹子来“练刀”,因为具备扎实的书画基础,即便没有老师指点,李宗贤也很快摸到了竹刻的门道。
  爱上竹刻的李宗贤原本想这辈子就守着竹子和刻刀,可命运偏偏接二连三同他开起了玩笑,起初他两次报考苏州工艺美院,但每次都与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失之交臂。80年代初终于出现了转机,当时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策划举办一场大型的展览活动,向全市征集民间手工艺作品,李宗贤的一件动物造型的竹刻作品被选中参展,还赢得广泛好评。此后不久,李宗贤就被推荐到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专职研究和恢复苏州明清竹刻工艺。从此,李宗贤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研究所内各种文献资料、同事之间的切磋、前辈大师留下的传世佳作,都让李宗贤如获至宝,那段时间他不断丰富自己的竹雕技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过去,人们有‘藏金玉者富贵,玩竹器者清贫’的观念,竹雕艺术品一直卖不出价钱。”李宗贤自嘲说,近10年来玉器行情飞涨,很多从事玉雕的朋友赚得盆满钵满,自己饿不死也吃不饱。尽管如此,李宗贤依旧守着自己钟爱的竹刻事业。
  时至今日,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提高,苏派竹刻也和苏派玉雕、苏派核雕一起成为苏州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门类,越来越多的人为精巧细腻的扇骨雕刻所陶醉。“我的每件作品都是我的孩子,作品一旦刻上我的名款,我就要对它负责。”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