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近代建筑的苏州记忆
( 苏州日报.2017/9/29 )
[标签] 建筑艺术;苏州建筑
[正文]
    建筑被文学家喻为凝固的音乐、民族的记忆。近代建筑是苏州建筑史册中不可或缺的一页。作为苏州城乡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例证,它录下了市政建设的跳动脉搏,记下了浓郁的乡愁记忆。苏州近代建筑的发展,分为两条平行而有时又交叉的主线:一条是传统的香山帮建筑,另一条是受“海派建筑”风格影响、中西合璧、俗称“洋房洋楼”的西式建筑。为了更好地挖掘、梳理并且传承苏州近代建筑的历史遗产,苏州市房产交易管理中心利用手中的房产档案,联合苏州市海通传媒出版机构,组织专人追根溯源,撰写了厚重的《苏州近代建筑考》一书。不少鲜为人知的新发现,填补了苏州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纵览全书,其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其一:史料翔实,考证严谨。苏州近代建筑中,相当一部分是住宅,不少还是列入保护名录的名人故居。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这些宅居的历史沿革、人文背景、建筑特色等文字介绍,有的散落于零星史料中,有的难觅其踪。其表述,有的语焉不详,有的还张冠李戴出现错误。因此,该书在对这些住宅的梳理中,坚持几项原则:以房产档案馆的房产契证等原始凭证为指南,以实地勘查建筑现状为依据,以走访有关当事人和知情者为补充,最后对比有关资料梳理后才定稿。如此,不但尽可能避免了以讹传讹,还收获不少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如,墨园园主为顾祝同,原来早有定论。但根据房产契证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推翻了原有的结论,真正的宅主是顾祝同的部下佘念慈。再比如,古城内公园路25号的花园洋房,2014年被文物局列为第四批控制保护建筑。但宅名却以笼统的“公园路25号近代建筑”标注。现在查明:宅主为洞庭西山凤氏家族、上海东莱银行的银行家凤柱楣。他以“凤栖于梧”的寓意,为住宅起名“梧村”。
 
    其二:建筑特色,精辟描述。书中选取80座近代建筑作为典型例证(限于篇幅,另有24座新发现的近代建筑,以表格形式公布)。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特征,分为园林、庭园、里弄、教堂寺庙、学校、官署祠堂、纪念堂及其他。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控保建筑名录。一些中西合璧的西式建筑,读者不甚了解。对此,文章从专业角度分析,在建筑风格和特征等细节上,作了通俗易懂的描述。比如,哥特式平瓦尖屋顶,磨光石子假石库门,嵌空式铁艺大门,青砖沙包式扁砌外墙,木结构双跑式楼梯,配置花瓶柱栏杆的阳台和晒台,设施中的壁炉和自流井。对于西式建筑特有的罗马柱,其介绍还细分为陶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等。萧乾故居中的罗马柱,镌刻“盘龙”和“鸣凤”,非常罕见,属于罗马柱中的特例。
 
    其三:编排得体,雅俗共赏。《苏州近代建筑考》虽然精于考证,但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专业教科书,而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通俗读物。其特色可用八个字概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争奇斗艳的图片,既有实地拍摄的彩色实景图,也有专业人员精确测绘的平面示意图。此外,还有珍藏的“土地所有权登记声(申)请书”等档案复印件。在编排上,每个近代建筑单独列为一节,每节后面附有两个简明扼要的专栏:《房屋考证》和《相关人物》。全书博采众长,集权威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因此,它不但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也为从事建筑的专业人员,以及档案馆、图书馆、方志馆等机构,提供了一本值得传播、研究和收藏的好书。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