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驱赶苏州富户 “富土”拆并字改名同里
( 苏州新闻网.2017/10/23 )
[标签] 同里古镇;传说
[正文]

同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北部,西靠松陵,南接芦墟,北邻车坊,东连昆山。据2003年同里遗址发掘考证,早在五六千年之前,先民们已在这里生活劳作。

同里在汉代形成村市,旧名“屯村”。唐代有驻兵把守,宋代开始建镇。镇有多个别名,如“铜里”、“富土”、“同川”等。因何称为“同里”,有个生动的传说。

相传,同里一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加上这里四面都是湖泊,水源充足,灌溉十分方便。因而,粮食生产几乎年年丰收,百姓家有余粮,生活富庶。俗语说:“只要手脚勤,烂泥变成金”。这里的土壤好,物产丰富,所以就有了“富土”这个名称。但到了明代洪武年间,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张士诚在苏州称王时,苏州百姓支持他,爱戴他。朱元璋派大兵攻苏州城时,很久都未能攻下。由此,朱元璋怀恨苏州百姓,当他坐上皇帝宝座时,将苏州的大批种田富户迁至凤阳及苏北等地,史称“洪武赶散”,并没收富户的田产。“富土”早就闻名,这里的富户人家自然也要被赶出富土。这样一来,富土的百姓真有点儿害怕,不能称“富土”了,必须改个地名。如何改呢?有个秀才灵机一动,采用拆字、并字的办法,将“富”字一拆为二,上为“同”,下面的“田”字往下移,装在“土”字上,是为“里”,改称为“同里”,合起来还是“富土”。有人说,那“富”的一点没有了,还成“富”么!秀才说,“富”字么,本来就不应该出头,叫做藏“富”。他举了山东曲阜孔庙的一副对联的例子:“与国咸休,安尊冨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的“富”字写成“冨”,也是没有一点的,这叫“富”字不出头。大家听后表示同意,就此定名“同里”,并沿用至今。

同里是一座水乡古镇,有“四多”之说。一是历史名人多,一座小镇,竟然出了一名状元,40多名进士,90多名举人,以及一批其他文人学士等。其中有宋代诗人叶茵,明代书画家王宠,清代军机大臣沈桂芬等。凡科举高中后,要在宅第前竖立旗杆,故镇上有南旗杆、北旗杆、东旗杆的街名。二是深宅大院多,自宋至清,建有宅园38处,著名的有“嘉荫堂”、“崇本堂”、“耕乐堂”等。每座宅园均有砖雕门楼,雕刻精细,形神有致,经修葺后,今已对外开放。三是河流小桥多,镇内有15条河流,全长6公里,架有50余座桥梁,著名的同里三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思本桥、富观桥等,真是桥桥相连,桥桥相望,造型古朴,形式各异,丰富多彩,好似一座桥梁博物馆,令人叹为观止。四是古典建筑多。镇上的古典园林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之间(1885—1887年),为凤(凤)、颖(州)、六(合)、泗(洲)兵备道任兰生的私家宅园,占地近十亩,亭、台、楼、阁、廊、坊、桥、榭一应俱全。因建筑较晚,集苏州园林建筑之长,独辟蹊径,筑得十分精致,为江南典型的“贴水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戏曲《珍珠塔》中主人公陈御史的府第也在镇上。陈御史即陈王道,明万历年间任南京监察御史,史称“御史府第”,门前有坊,称“御史坊”。府第共五进,除厅堂楼阁、假山池水之外,另有民间传说中的方卿读书楼,陈彩娥小姐楼等,其规模之大为同里之首。还有古典民居建筑,随处可见。以及近代革命家、诗人陈去病,同盟会会员、南社诗人杨天骥,诗人、教育家金松岑的天放楼故居等。

同里镇的特点是景色优美,景点多多。据史籍记载,在明代就有“前八景”、“后八景”之说。“前八景”为:长山岚翠、九里晴澜、林皋春雨、莲浦香风、南市晓烟、西津晚渡、野寺昏钟、水村渔笛。“后八景”为:法喜骄祥、洞真灵迹、仁济梵宇、翊灵古祠、东溪望月、西皈夕阳、北山春眺、忏院钟声。到了清代,在十六景上又补上“四景”,即:罗星听雨、梅山香雪、白云遗迹、松亭秋色。共为二十景,其景点之多,风景之佳,在江南古镇中也是少有的。

同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保留着旧时的江南风貌,她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