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字辈出科前三次赴沪演出
( 凤凰网.2017/11/3 )
[正文]

苏州昆剧传习所学员出科前,曾至上海三次演出,均在民国十三年(1924)。第一次在徐府唱堂会,时间为新年阳历元月2日(星期三)下午二时,在台湾路徐凌云宅第进行。徐凌云的两位公子子权与韶九,也表演了折子戏《看状》。这次来上海演出仅十余人,有顾传玠、朱传茗、沈传芷、张传芳等,住在聋哑学校。由该校前往徐家,必须经过浙江路、南京路,当时南京路已十分繁华,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初次来上海的“传”字辈学员,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错愕不已,面对来来往往的车辆,奔驰若电,竟不知如何穿马路,不得已乃由护送的人一个个来回领了过马路。在聋哑学校居住时期,一切按该校的起居、止息时间,加上聋哑学校学生不能听说,彼此相处十分平静。

第二次为穆府堂会。穆藕初太太做寿,演唱堂会戏三天。“传”字辈学员全体莅临,住南市大富贵酒家。该酒家客房有三楹,相当宽畅,条件优越,又有人服侍,且演出也在酒家内进行,学员无奔波之劳,故大家有乐不思蜀的感慨。三天演出中,学员各自呈献拿手剧目,没有一次重复。其中有张传芳的《天门阵·产子》,顾传玠、朱传茗的《牡丹亭》(全部)等,穆太太也很喜爱这批小演员,演出结束后向各人赠送了红包。

第三次在上海广东路笑舞台,为上海曲界筹集传习所经费而举行的昆剧大会串,传习所全体学员来沪演出。事先,《申报》发表《昆剧传习所学员将来沪表演》一文,称“昆剧传习所,设于苏州五亩园,招收清贫子弟,课以昆曲,并授以初高小学必修科目。成立以来,已逾三载,所习各剧,尽态极妍,精彩发越,尤于音律考究精当。屡经试演,不特曲界前辈,同声赞许,即未谙昆曲者亦津津乐道,谓为创剧界之模范,艺术之曙光,均不诬也。沪上绅商如徐凌云、穆藕初君,正在筹备一切,入座券由各绅商悉数认领。”(1924年4月11日增刊2版)时间定在5月21日至23日(后改为23至25日),票价分为三等:甲种二元,乙种一元半,丙种一元。演出时剧场分发场报,刊载主要折子戏剧本及剧目的详细说明,以及曲家及评论家的论述文章,后者有《昆腔渊源》、《度曲刍言》、《曲海一勺》等。第一日日场学员演出的剧目有《浣纱记·越寿、打围、拜施、分纱、采莲》,《千金记·追信、拜将、十面》;晚场演出《邯郸梦》四折,《连环记》三折,《烂柯记》一折。第三日星期天加演日场,演出《定情赐盒》、《别弟报喜》、《卸甲封王》、《嫁妹》、《养子》、《八阳》、《请郎花烛》诸出。演出获得好评,《申报》载《记客串昆剧》称学员“所演《北饯》之恢宏堂皇,《胖姑》之玲珑活泼,亦属佳称也”。又赞朱传茗演《痴梦》:“念白老到,表情合度。”在演出期间,来自上海孤儿院的邵传镛、龚传华等返院,找寻昔日伙伴,见面后大家十分高兴,叙述分别之情,久久不愿离去。邵后来说当初回归苏州时,感到孤独,竟失声痛哭,众人劝慰,乃破涕为笑。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