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胜地万华岩
( 昆曲网.2017/11/17 )
[正文]
    湖南昆剧团的李楚池曾说他有一个新发现,是从万历四年(1576)(编刊的《郴州志》卷六“万华岩”条目下查到了一篇历史文献,证明早在万历四年前,昆曲已传入郴州。该文作者是万历二年(1574)新任郴州知事胡汉(字学夔),胡氏在万历三年(1575)冬天出游并写作了《万华岩记》,文中描述说“自余之寓郴也,朱公阳卿裳则向余数数称万华岩云。岩在郊外三十里,景类天造。有石柱,卒而摇之可动;有石田,循而拾之可登。列席而坐可至数百人,盖郴阳佳景。决策于二十八日一往,且约陈一举、李春卿及时与偕。时值冬季,积雪连日。……朱公向岩布席,酒方举,一举、春卿骑至,讶其来迟,三觞之,遂顾苍头作吴歈(昆曲),众更纵饮以和”。这是过去无人知晓的昆曲史料,李楚池的新发现立了大功,为湘昆史填补了一段空白。经查考,朱裳字阳卿,苏州吴县人,学历是监生,职务是郴州府的吏目(幕僚)。他邀请知事胡汉和友人陈一举、李春卿等游览郴州的名胜万华岩,胡汉、朱裳和苍头(男仆)带着酒菜先到,在万华岩洞口布置了酒席,刚举杯,陈一举和李春卿骑马迟到,三杯酒过后,兴致大增,即命男仆唱昆曲助兴,朱裳、胡汉、一举、春卿等与男仆一起纵饮相和,同唱昆曲。——李楚池的这一考述对昆曲史的研究作出了新贡献。我接读他的来信后,欢欣雀跃,拍案叫绝,立刻到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找出《万历郴州志》,经核对原文,得知朱裳带去了两个男仆(文中有“二苍头携葫芦酒”等句),应邀到万华岩聚会唱曲的还有汪世德、韩开衡等文士。朱裳是苏州人,他的两个男仆也是从苏州来的。当时苏州盛行昆曲,上至书香门第,下至市井婢仆,大多能传唱昆曲。因此朱裳叫男仆先唱,他继后相和,而且胡汉、陈一举、李春卿等都一起唱了起来。足见郴州府里的官员们,都接受朱裳的影响学会了唱曲。这真是一件颇为有趣的艺林佳话。我为此神往久之,恨不得插翅飞到郴州,实地考察那儿的文学胜迹。
 
    我的这个愿望终于在1997年8月中实现了。我趁着暑假之便,千里独行,于8月13日赶到湘昆的发祥地桂阳进行采访,最终是落脚在昆曲胜地万华岩。
 
    万华岩位于郴州西南34里处,是坦山底下的大型溶洞,原称坦山岩,因洞中石景千姿百态,犹如万花盛开,故名“万华”。洞口高达50米,飞泉淙淙,声若鸣琴。抬头仰望,只见山崖绝壁上镌刻着“万华岩”三个楷书大字,是南宋与朱熹、吕祖谦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张拭(字南轩)的手笔。崖下左侧矗立着一块大碑,上面刻着宋高宗时郴州知军赵不退的《坦山岩劝农记》,文中强调“务农重谷,天下之本”,碑刻落款的年代是“绍兴十八年(1148)二月二十八日”。又有一块《坦山万华岩叙碑》,则是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三月所立。向洞口走去,迎面而来的是两根天然的钟乳石柱,形如门卫。进洞是一座穹窿形的大厅,冬暖夏凉,正是明代朱裳和胡汉等人布席唱曲的所在。两壁的钟乳石如同飞禽走兽,又似万树千花,或呈银灰色,或呈橙黄色,披红贴翠,琳琅满目。洞内有一股清澈明澄的地下水流,汇成宽阔的河面。由于洞穴和水面的共鸣作用,在这里唱曲的声乐效果特别好。如今,这里已辟为旅游区,游客可以乘船进入岩洞深处,主洞全长1800米,平均宽度10米以上,地下河全长1550米,水面8000平方米。从洞口大厅再向里面走,如同进入迷宫一般,洞连洞,洞套洞,洞中之洞共有12个,处处是晶莹异貌,内有石田、石狮、石鹤、石笋、石钟、石幔,艺术气氛很浓。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在这里都留下颇有价值的诗词题刻,如北宋诗人阮阅的《郴州百咏》中,就有《坦山岩》七绝一首。明代诗人刘汝楠也写了《万华岩》七律,有道是:“悬流倒影光相映,薄暮留连欲放船。”我正是在斜阳夕照的时候到达坦山的,在万华岩流连忘返,直到薄暮才离开这昆曲胜地。次日上午,我到郴州市人民西路访问了湖南昆剧团,和团内同志见面,讨论了万华岩的文化底蕴,汇报了我实地考察的心得体会。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