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记忆叫老街
苏旅( 姑苏晚报.2017/11/28 )
[标签] 苏州旅游;街巷
[正文]

 

对于老街,很多人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粉墙黛瓦,枕河而立,石岸斑驳,光影晃动……这一切,才是江南的味道。本期推荐三条离古城远一点的老街,周末可以驱车游一游。

巴城老街

从苏州出发,一路顺着312国道昆山方向往前,转古城北路直走,进入景城路转新澄路,看到这个高高的门楼。在旁边的停车场停好车,顺着左边的小路往前,走上一座石桥,巴城老街就到了。

这条从清代光绪年间一路走来的历史老街,名气虽赶不上山塘街、平江路,甚至不被许多当地人所熟知,但来到这里,那份宁静和光影间透露的文化气质足以将你的思绪拉回到数百年前……据说巴城老街的雏形是巴城集市,始于宋朝。

站在桥上张望,200米的河道一眼便望到了头,河水碧绿,两岸的房屋傍水而立,一派江南水乡的气息。老街巷子不多,下了桥沿着这条斑驳的石板路向前,街道两侧的红灯笼分外惹眼。街道不宽,仅容得下3人并肩同行,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两边民居、商店屋檐都向中间挑了出来,使老街显得更狭窄。当地人亲切的称之为“一线天”。

沿着老街西头的小街一路前行,过了临湖路,来到了崇宁塔院,进门正门处为弥勒殿,院中一座多宝佛塔安静的矗立在那里。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至崇宁供香礼佛。巴城老街的建筑中深藏多个文化展馆,竹刻艺术馆、昆曲馆、蟹文化博物馆、王同宝书画收藏馆、醐途楼、昆石馆、东宝笛馆等。

金墅老街

在通安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西临太湖处,有一条全长700多米的老街直通太湖,是明清时期的交通要道,它就是金墅老街。它有一个和山塘街相媲美的名字叫“七里金墅”,繁华时被称为“金市银桥”。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原准备是要来金墅看看的。但当地士绅害怕接待,便谎称太湖涨水破坏了金墅老镇。“浪打银子桥,水吞金子街,莲花河里飘。”后来,尽管时代不断变迁,“金市银桥”这一说法却一直流传到现在。

在50多年前,桥上还有一座亭子。那时还称金墅街为“金子街”,也是从“金墅街”讹传而来,这样的语音错传,很可能已有很久的历史了。金墅村始建于唐代,街上一栋又一栋的老房子是历史的见证者。这里还有一对建于1978年的双井,岁月变迁,它却一直在为金墅老街的住户提供水源。

住在这里的人依旧很质朴,养鸡鸭鹅等家畜、出门靠走路、邻里之间经常串串门……生活宁静而美好。

西街

东山镇的西面,有一条老街,从宋代开始就是东山的政治经济中心,它繁华于明清时期,人文荟萃,古迹众多,历史底蕴深厚,当地人亲切地称其为西街。

西街不难找,紧挨着东山莫厘中学,而我们今天的行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沿着西街一路走,两旁的明清建筑保留完好,古宅、古街、古井、古桥星罗棋布。厚重的历史感风尘仆仆地迎面而来,轻声低述着过往的时光。

路过一处诸公井亭。450年前,东山大旱,太湖涸水,十几位当地老人集资开井,救了一方村民。为了纪念他们,后人在此建筑了这座井亭。乡里间质朴的情谊,被凝固在这四方亭内,伸手触摸,似乎还能感受到前人的印迹。

居住在西街上的,多为当地的老人。他们就这么悠然地坐在自家门前的板凳上,聊着生活琐碎,或是透过半掩着的木门,望着外面偶然经过的行人,期待着儿女回家的那一刻。

走着走着,就不知不觉沉浸在了斑驳老墙,石板道路,砖雕门楼,粉墙黛瓦一起构筑的“回忆之城”里。


老街 1


老街 2


老街 3


[阅读]:原文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图书馆、江南文化研究基金